北朝帝业 第337节(1 / 2)

宇文泰闻言后便也连连点头道:“群众欢迎虽然情谊真切,但也不能连累我功士承受不孝的指摘。伯山且去,天寒风冷,乘我车归。群众仍未尽兴,且入外府继续宴乐,不要再留此叨扰禁中。”

众人闻言后也都纷纷起身罢宴,而独孤信听说李泰要早退回家后,便也连忙站起身来说道:“同归同归!我要再谢亲翁教此贤良,使我承惠得此佳婿、门楣生辉!”

平日里他便毫不掩饰对李泰的欣赏和喜爱,如今喝了许多酒水,情绪便更加外露。尤其之前被夺陇右之权,本以为是人生落寞的开始、从此以后只怕也要如诸元魏宗室一般只得虚荣而不得实权,却不想因为女婿的带契,使得人生荣耀再攀新高。

饶是独孤信对李泰颇多青睐看好,但也没想到这么快便能如此得力,如今在他心中对于这个女婿也是满意到了极点。爱屋及乌下,对其家人也是重视得很。

众人望其翁婿两人相扶而出,心中也都感慨不已。毫无疑问,这样的情缘结合着实羡煞旁人。一个是北方名门,一个是霸朝新贵。一个是年富力强,一个是资望隆厚。彼此间相辅相成,简直就是无可挑剔。

“户下真能得力者又何须望多啊,如李伯山之类,一人足矣!”

一行人送行到了宫门外,望着翁婿两人登上车,才又返回皇城丞相府中继续刚才中止的宴会,路上广陵王元欣便忍不住的感叹说道。

他或许是说者无心,但却难免听者有意,同行众人便不免打量起其他几个柱国来,他们多有子弟为大行台户下婿子。按照广陵王的说法,可不正是不能真正得力的。

“弱冠少年壮未娶,八十老翁迎新妇。人生于世,各有定数。勿羡人有,勿怨己无,各自勤于修持,即便不能得于完美,总也能够各有收获。”

于谨倒是很豁达、看得开,听到众人窃窃私语的议论声,便开口笑语说道。他家儿子们虽然不如李伯山这般威赫当时,但在他看来也都各有可取之处。

独孤信上车的时候,嘴上还在唠叨着要和李泰的父亲李晓痛饮一番,但毕竟是喝了太多的酒,等到车驾抵达李泰家后便已经昏睡过去。

于是李泰便先在家门前下了车,转又吩咐车驾直入府中,让家人暂且安排丈人入住客舍,自己才又与门前等候的亲人们相见问好。

“阿兄。”

“十三叔!”

门前一群少年和孩童走上前来,为首的乃是李泰的二弟李超和三弟李奥。李奥如今年纪十五六岁,同李泰初入关西时差不多,生的也是清秀文静。

再后面跟着六七个年轻人和小孩子,便是李泰诸位堂兄的儿子们。年纪大的二十出头,跟李泰年纪相仿,小一些的也已蹒跚学步,学着兄长们奶声奶气的向着李泰大呼十三叔。

李泰望着众人拘谨而有好奇的目光,心内不由得一乐。不得不说,大家族人多对抗风险的能力就是强,他们一家在河阴之变中遭受重创,几个大爷全都丧命其中,剩下的全在他老子李晓带领下逃难到河北落脚,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俨然又发展为老少几十口的大家族。

“日前家人们留在关东,总觉得厅室之间空旷冷清。如今总算西来团聚,庭院里也变得热闹温暖。”

李泰一一回应这些小子们的问好,顺便抬手拍拍年纪比较大的几个侄子并笑道:“当年乡里教你们的武艺有没有勤练?稍后我可要考校一下你们才力堪否上阵杀敌!”

“十三叔离乡之后,户里便没了亲长督促练武,治经学术,武艺便有荒废,恐怕要辜负十三叔的期望了……”

这几家伙旧年乡里便常常跟在李泰身后厮混,精力旺盛,那也都曾是人嫌狗厌的货色。但在李泰离乡之后便没了人带领胡闹,在父母捶打管教之下反又变得彬彬有礼起来。

久别之后再见这位叔父,几个侄子们心内自然不乏童趣回忆重新变得鲜活起来,但一想到如今叔父身份却不再是乡里恶少,言行便都又变得有些拘谨,对于这种明显玩笑的问话也都一板一眼的回答。

“无论经术还是骑射,我家子弟但有一技之长,便不患出仕进用。”

李泰又对他们笑语一声,然后在一干少年们拱从下行入了家门,直赴中堂而去。

李泰几位堂兄眼下都陪着李晓在中堂等候他归家,待他入堂之后便也都纷纷起身往来:“十三郎回来了!一别数年,今再相见,仪态风采都较往年大为可观啊!”

李泰先向父亲作拜,然后又向几位堂兄说道:“今日陪送梁王入城,却被陛下留宴宫中。没能第一时间归见父兄,请兄等见谅。且先容我内室更衣入拜阿母,而后再来此间请兄等以酒痛惩我这个失恭少弟!”

“速去速去,我等自是无妨,叔母却已经等得心急,已经使仆来问数番了!”

众堂兄们闻言后便也都笑语说道,摆手催促他速去。

第0621章 人间至好

李泰回到内室稍作洗沐,换上一身居家常服,突然一对纤细手臂自后方紧紧的箍住了他的腰。

嗅到这熟悉的体香,李泰不用回头察望也知是自家娘子。他方待转身拥抱娘子,这小娘子两臂却不肯松开,仍是紧紧的环拥着,并将她脸庞紧贴在李泰后背上,口中呢喃道:“夫郎总算回家了,我好想你!”

李泰听到这呢喃细语轻诉思念,心内也变得非常柔和,他抬手握住这小娘子绞在他腹前的葱白手指,口中笑语说道:“家人西来,我却不在家中。这段时间辛苦娘子了,我要代户中的男女老少们多谢娘子的妥善安排。”

“夫郎都还没有见过阿姑,怎么知妾把家事安排的很妥当?”

那小娘子听到这话,先是抿嘴轻笑,也松开了两臂,任由夫郎揽入身前,才又仰起俏脸微笑道:“但是夫郎也没有说错,妾真把事情安排的很好!阿姑真是一位非常和蔼的慈长,偶尔妾有做错也不加责备,若是做得好了,更会夸得我欢喜羞涩。妾总算知道夫郎为什么说话这么动人了,看来都是阿姑所教。”

李泰听到这话后也不禁一笑,然后才又问道:“丈人已经安排进了客房?咱们便去拜见阿母吧。”

妙音之前便在内堂侍坐等待夫郎,听闻父亲酒醉入宅才连忙告退行出安排住宿,听到夫郎言及,便忍不住叹息吐槽起来:“阿耶自从归朝之后,许是心忧没了职事进项、还有满门子女等待教养,十日里倒有三五天是醉在我家。”

“亲戚之间向来都是走动越勤越显亲密,当年孤弱一人、丈人尚且不弃,如今人事浅拥,又怎么会吝啬一食一宿。更何况,丈人这是在担心阿耶不惯关中人事风情,特加关照呢。凭丈人声望时誉,去谁家户中访问不被奉为上宾?”

李泰闻言后便也笑语说道,旋即便拉着娘子的手走出房间。

府邸内堂中光线柔和,几名妇人女子正各自端坐席中,坐在内堂上方的便是李晓的夫人卢氏。卢氏年纪四十出头,气质温婉、面容姣好,但因有欠保养,看起来较之同龄的世家贵妇略显老态。

陇西李氏虽是天下名门,但在河阴之变后逃难河北、寄人篱下,一家人生活自然不再像住在洛阳时那么优渥,衣食俱需自耕自作。遇到农忙时节风雨不调时,不只家里的男丁,就连卢氏这位当家主母都需要下田劳作。一大家子人吃马嚼,柴米油盐催人老,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保养。

但这一份付出也并非没有收获,一家人逃难到河北后,各个侄子们陆续成家,仍对卢氏敬若亲母。尤其是在李晓和李泰父子俩离开河北、不知所踪之后,户中二子仍幼,侄子侄媳们不只在生活上对叔母堂弟们诸多关照,精神上也给予了极大的鼓舞。

就拿今年李允信联络营救一家人的时候,同族侄子们各携家眷同行、无漏一人,便足见他们一家人感情之深。须知那时的李泰年中一系列壮功都还没有传到晋阳,而且这种跨越国境的迁徙本就危险重重、风险极大。

但这些族人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同行赴此,李泰仅仅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而他们肯于同来,大概也如叔父当年带领他们奔赴河北逃难一般,如今各自壮年成家便又护送叔母奔赴关中与叔父团聚。

此刻众家眷们一边等待李泰归府,一边闲聊着来到关西之后这段时间以来的生活和感受。

关西贫弱而河北富强,也算是时流心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了。所以之前在晋阳时,当户中男人们都决定陪同叔母西来时,女人们各自心中却难免会有别的想法,担心西来后会给一家人的生计与前途带来极大的影响,嘴上虽然不敢反对丈夫的决定,心内却也难免忐忑。

可是当真正踏足关西之后,她们所见所感却大异于之前的想象。随着跨过黄河之后的那一刻开始,凡所遇见的人无不对她们一家笑脸相迎、极尽呵护,所受到的待遇也都是最顶级的。无论是在偏远的北境诸州,还是在关中核心的华州和长安,她们全都没有受到任何的冷遇。

或许关西整体较之河北的确是贫弱许多,但具体到她们一家的待遇和享受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落差,却是有着一个阶梯性的跃升。之前心中各种的忐忑彷徨自然是一扫而空,心内转为庆幸起来。

这一切自然都是因为那个印象不怎么好、旧年乡里除了英俊几乎一无是处的小叔子,其人离乡短短数年便在关西创建了远远超出她们想象的功勋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