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37节(2 / 2)
“郎主过来了!”
随着堂外仆妇呼喊通知,内堂众人也都纷纷转头望向门口。卢氏反应则尤其的大,端在手里的杯子都失手打翻,杯中酪浆洒落在裙衣上也全不理会,只是两眼痴痴望向堂外。
李泰举步走入堂中,视线便也落在正上方母亲身上,记忆中的画面快速翻转,很快便与眼前所见融为一体,于是他便俯身下拜,口中说道:“阿母,儿子回来了。不肖子旧年多有任性冒失,有累阿母牵挂伤心,儿思前事也有追悔,今天终于能拜阿母膝前受杖。”
卢氏这会儿却仿佛失语,只两眼直勾勾盯着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儿子,泪水忍不住的从眼眶中流淌出来,她又连忙擦去眼泪、猛眨双眼,唯恐一个晃神儿子便又会消失在她的眼前。
堂内几名侄媳自然知道这位叔母旧在东朝时日常牵挂思念丈夫和儿子时的凄楚心酸,这会儿眼见卢氏此态,各自也都不由得举手用巾擦拭眼角的泪水。
跟随夫郎一起入堂的妙音瞧瞧堂上泪眼迷蒙又一眼不乏的阿姑,又看看深拜于地不敢抬头的夫郎,一时间便有些迷茫,不知道该要怎么做。
就这么愣了一会儿,她才突然想起来自己苦思良久、待到夫郎和阿姑相见时该要怎么打圆场的盘算,于是便连忙快步返回自己在堂中的座位,从席下抽出一根细软的篾条,然后便两手奉进给卢氏并小声说道:“阿姑如果还是怨气难消,请用这细杖杖责夫郎。并不是、妾不是爱护夫主,存心包庇,只不过、只不过古人说大杖则走、小杖则受,是孝也。夫郎他厩中蓄满名马,若真逃杖而走,阿姑必定追不上,用这恰好!”
李泰听到这番话,忍不住抬头瞥了一眼娘子手中细杖,心里忍不住便要谢谢娘子这份“体贴”。
卢氏闻言之后也忍不住看了一眼那细篾条,嘴角颤了颤,旋即便破涕为笑,心中的激动伤感也为之消减许多,居然真的抬手接过了妙音递上来的篾条,旋即便又敲着案垂首望向儿子斥言道:“新妇贤惠之言你难道没有听见?还不快快入前受杖!”
李泰听到这话后只能硬着头皮膝行至母亲席侧,眼见母亲抬手挥起那篾条来,便又连忙说道:“阿母且慢,大杖小杖唯圣贤能辨,如儿此般顽徒,向来都是见杖即走的!”
这番话顿时又勾起了卢氏对于儿子少年顽劣的回忆,忍不住便叹息道:“这话确实不假,阿磐少时不肯安心蒙学,共几少徒游荡乡里,拔桑作弓、折柳削箭,又怕耶娘罚他,竟在野中躲藏数日,寻回时满身蚊蝇叮咬,还要惨过鞭杖……”
李泰闻言后心中顿时一囧,他对这样的丢脸事情自是全无记忆,大概也就只有母不嫌子丑、会将孩子或美好或顽劣的童年故事全都记在心里。
“寻回那时,你耶仍要责罚,我却爱惜不肯。现在想来,当时不只要罚,还要加罚!你母怜子,子却不怜母,怎么忍心夺我心肝、数年不通消息!”
讲到这里,卢氏心中又生薄怒,挥起那篾条便抽向儿子。
李泰闻声后心内也是一叹,直接低头耸肩迎上前去,篾条轻飘飘的落在他肩头,卢氏才又轻声说道:“阿母不怨我儿,只是心疼我阿磐这几年所受的辛苦。
当年在乡里时一家人尚且谋生清苦,我阿磐是受了多少的辛苦劳累,如今竟把你父兄亲属全都妥善安置在此国中?你母能服葛麻、能食糠秕,从来也不怕贫苦,只是盼望我儿疲累难当时一定要停下来、歇一歇!”
李泰听到这话后,鼻头也不由得一酸,眼眶霎时间一潮,轻咳了两声后才又说道:“阿母放心罢,我已经不是无知小儿,累了自然知道歇息。奉养恩亲是长年之功,之前儿做的并不好,之后一定精心供奉,弥补之前!”
卢氏听到这话后又欣慰点头,抬手握起儿子的手臂将他拉到自己的身前,认真凝望了好一会儿才又抬起另一只手示意妙音也到她身边来。
将这一对夫妇的手掌叠放在一起后,卢氏才又对妙音微笑说道:“之前一直惭愧没能亲迎新妇入户,薄待良多。但今见到我儿成人后的仪态秉性,心中便又暗自觉得此儿足以弥补之前亲长缺席大礼的遗憾。
新妇不要见笑阿姑老妇狂言,我儿能得贤淑新妇相伴,也是有福之人。父母并没有什么巨财珍宝能传递给你们,能做的便是言传身教的家风、家室祥和的谦容。
我儿如今功业之雄已经超出了父母的认知、于此实在无所传授,新妇是与相伴余生的至亲,父母希望你们能够相辅相成。天下虽大,但细言起来也只是一家一室,只要家室和睦,事无不济!”
“阿姑请放心,夫郎他很、很呵护妾,妾也非常爱恋夫郎!只要对我家室有益的,妾一定用心的做,哪怕不会,也一定用心的学!妾虽然不是人间至好的新妇,但却有人间至好的夫郎、和阿姑。”
妙音娘子听到这里后,便又连忙用力的点头做出保证,小脸上满满的坚毅认真。
李泰脑海中少有年少时与父母相处的细节,但在看到这一幕后,也不由得感慨他母亲真是一位pua大师。这么说也有些不准确,只能说他母亲的情商真是非常高,对人际关系的营造和维护又比他父亲擅长的多,怪不得刚才妙音讲起婆婆的时候便赞不绝口。
这小娘子本来就热切的希望能够获得李泰家人的承认,恰好又遇上了一个情商话术这么高的婆婆,那必然是得在一句句的夸奖中迷失了自我,直接认定自己有着全天下最好的阿姑。
对于这一点,李泰也是非常的欣慰。人当然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父母,但是凭心而论,原生家庭就是有好的也有坏的。
好的家庭未必能给人带来一个好的事业起点,但一定能够让人性格和心智健全,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并且能够更容易获得成功。坏的家庭则就各有各的妖孽之处,会从各个方面造成掣肘和拖累。
李泰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家人们便在很长时间里都只存在他的记忆和身世背景中,反而是妙音这小娘子对他的痴心相付和思念牵挂让他感怀良多。
他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其实也比较担心,随着族人们来到关西,家庭中的人事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自家娘子恐怕是不易应付。
彼此本身出身背景经历教育等等各方面都差别极大,难免摩擦矛盾,李泰自己不常居家,但也不想将这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全都丢给娘子,心里还盘算着如果真的不太好相处,索性便分开居住,日常不短问候即可,不要让本该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反而成为负累和生活不如意的源头。
但见他母亲处理起这些家庭人际交往信手拈来,很快便让人从心里生出亲近感,对于家庭关系的维护自然助益很大。
后三国阶级流动性很大,不同身世背景的人成为亲戚、一起生活这里是不是应该是逗号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只家庭内部不和睦,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什么政治危机,诸如杨坚一家。
第0622章 杨坚求学
在同母亲闲聊几句,又向堂内几位堂嫂逐一问好之后,李泰便又起身返回邸内中堂。
中堂内众家人们正边吃边聊,眼见李泰转回便都抬手招呼他赶紧入座,笑着打趣让他自罚三杯。
李泰的祖父李虔本有四子,但在河阴之变中其他三子俱亡,只剩下一个少子李晓带领着幸存家人们逃亡到河北。
因此除了自家两个少弟之外,李泰还有五个堂兄,分别是大伯家的堂兄李裒、李匹,二伯家的李捴,和三伯家的李士元、李士操。
这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李裒,如今已经四十出头,而年纪最小的李士操也已经将近三十岁。李泰跟这几个堂兄年纪差距较大,旧在乡里时厮混最多的还是几个年龄相近的侄子,感情也更加亲近。
不过彼此间一别数年,再相见时李泰身份地位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身躯里更装着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彼此间难免感觉有些陌生。
他父亲李晓并不是一个擅长交际和引导气氛的人,所以李泰坐下之后同堂兄们简单的聊了几句后,各自便都有些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堂中气氛便也有些冷场。
过了一会儿之后,还是由李泰率先问起几位堂兄在台府的职事安排,是否能够适应习惯台府的办公节奏和环境等等。虽然他一早也知道了堂兄们在台府职位,但这不是没话找话么,拿出来再聊一聊维持一下氛围。
这其中官职最高的便是李裒,被宇文泰直接任命为大行台尚书并东阁祭酒,执掌台府宾客、礼仪等诸事。
早在李晓抵达关中的时候,宇文泰便有意委任他为西阁祭酒,但却被父子婉拒,如今将此职转降半阶而授予李裒,也算是一定要让陇西李氏担任台府迎宾的执念实现了。
其他几人也都各授从事、参军等诸职位,虽非各参机要,但所在职位也都颇有可作发挥之处。可见宇文泰并非只是看在李泰的面子上而将几人召入台府虚职养起,而是比较务实的选士用人态度。
这几位堂兄也并非李泰这种自小便好动厌学、喜欢惹事生非之人,各自学养都在合格线以上,再加上因为家中的变故而洗去了世族子弟通常会有的浮躁轻狂,就算不是什么绝世之才,承担一些正常的行政管理和政令执行应该也是绰绰有余。
李泰对于台府的工作程序和环境本就非常熟悉,此时听到堂兄们的各自讲述,便能觉出他们对于当下的工作适应能力还算不错。
这固然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使然,但也跟台府群众知道他们乃是李泰亲属而颇加关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