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1节(2 / 2)
杨宽见状后便也只能硬着头皮说道:“苏尚书明鉴,我等岂敢恃众拒命,但乡情也不可不顾。本就草野之士,见重于乡里而简拔于朝堂,居此荣位,若使上命不能下达、众声难为天听,可谓上下皆负。”
苏亮今早匆匆入府,也是劝说大行台希望能够对王明远从轻惩处,但却遭到盛怒的大行台一通训斥。发声劝告众人,也是希望不要把局面搞得太僵。
但见群众仍然如此固执,他也有些无可奈何。杨宽所言其实也道出了他们这些朝士的无奈,国家的政令未必尽能符合乡土利益,如果他们代表朝廷和台府一味压迫乡人无疑会乡声大损,可若一味的袒护乡里而罔顾朝纲,极端的便是王明远这种下场。
不说苏亮等人心内的纠结,大行台宇文泰这会儿也颇感焦头烂额。本来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渐有难以收场的趋势。
区区的乡情众愿,自然不足以让宇文泰如此为难。蚁民之声向来是最不值得关注的,纵然一时舆情激荡,但只要错过峰口再稍作引导,朝三暮四也是惯常。
真正让他感到头疼的,是王明远死在东宫让整件事情的敏感度拉升数倍。虽然东宫与此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对许多不明内情的人而言,乍一听闻此事难免就会错以为这是台府逼迫东宫的结果。
所以眼下这些急于为王明远发声之人,他们究竟是基于乡情而仗义发声,还是要借此向东宫传达什么心声讯息,都是难以判断的。
昨夜宇文泰紧急召集诸位柱国共同商讨此事,一方面是借众柱国的态度让太子心生忌惮、不要再任性妄为,一方面也是在试探众柱国各自的想法。
结果除了侯莫陈崇表达了对镇人逐渐务虚、汉儿渐掌兵权的不满之外,其他人的态度都还正常。包括宇文泰最为提防的独孤信,这一次的表现也正常的无可挑剔,没有借机生事,这也让宇文泰颇感欣慰。
只要上层情势不乱,那么下层再怎么喧闹也不足为患。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将东宫摘取出来,不要继续给人以混淆视听、扩大事态的机会。
杨宽在府前的话很快便也传到宇文泰耳中,于是他便将杨宽召入府中,不顾其人谦辞而将审判王明远此案的任务交付给杨宽,并让他尽快拿出一个定论来以示大众。
杨宽迫于无奈,也只能接下这个任务,在经过一番严查细审后,最终公布王明远的罪状乃是非直宿之将而夜犯宫禁、见捕心惊、自戕而亡。至于说其人派遣家奴袭杀汉中豪酋并辱打京兆尹一事,罪状中干脆提都没提。
夜犯宫禁虽然也是大罪,但只要不涉谋逆,倒也不会牵连妻儿。而大行台当然也不希望这样一个乡里强徒被当做乡义壮士,倍受乡里拥戴。同时王明远是因冒犯宫禁而死,更不会与东宫有什么深刻的牵连。
随着王明远罪状被公布出来,尽管朝中仍然不乏嘘声,但也都没有什么理由群体性的向大行台进言。至于说促使王明远犯险用强、以致身死的汉中移民计划,则就压根提都没提。
当然台府倒也并不是完全的无作妥协,来年正式公布汉中移民计划时,关内接受汉中移民的郡县名单中并无霸城县。并且对于其他类似的移民计划,台府也都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有府员进奏循汉中之例而迁徙汉东之民时,还未进议程便被大行台直接否决了。
此事余波仍有,王明远虽然去世,但却在乡里赢得巨大声望,其子王寿才只十岁出头,竟受乡人拥戴推为县令。台府当然没有通过这一任命,但却加任王明远兄子王述为当郡乡团都督,并由大行台赐姓宇文氏。
李泰作为一个旁观者,当见到世上又多了一个宇文述之后,心中不由得感叹这朝野间的一通折腾,最终还是让宇文泰摘了果子,但却没想到这宇文述转头便来自家拜访。
第0629章 风水轮回
“门下王述,拜见太原公。”
王述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郎,模样谈不上俊美清秀,胜在朝气蓬勃,入门之后便以门生之礼向李泰作拜:“久闻太原公威名,今始入拜,得睹雄姿,更胜闻名!”
李泰听到这话,自是颇感诧异,忙不迭避席而起不受此礼,并且忍不住发问道:“王郎何出此言?令祖王忠公时誉我亦久仰,只可惜入关之时,忠公业已辞世,缘悭一面,让人遗憾啊!”
李泰大统九年邙山之战后才进入关中,王罴却在大统七年便已经去世,谥号为忠,所以对王罴也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人。
在他记忆中,自他入关以来同京兆王氏之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太过亲密的互动和关系,反而之前因为门生毛世坚的缘故还受到过京兆王氏族人的刁难。如今这王述入门便以门下自居,自然是让李泰有点摸不着头脑。
那少年王述听到这话后连忙自怀中掏出一帖递上前来,并又欠身说道:“是门下唐突了,请太原公验见此物即知。门下乃是龙原学馆在馆听教进学的生徒,年初便已入馆,至今才登门拜见,还请太原公见谅。”
听到这话后,李泰才有些了然,感情彼此间是有这一层渊源。他接过那代表学馆生徒身份的生徒帖略作翻看,便发现这王述年初二月便已经入馆进学,算是学馆中最早一批的学徒。
这倒也并不让人意外,京兆王氏本就畿内大族,龙原学馆所在霸城县即其乡里所在,乡土间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也感知敏锐。眼见龙原学馆声名鹊起,提前安排自家子弟入学也并非难事。
这生徒帖中还记录了王述的入学履历,他进入学馆后先后在经史文学六艺等诸馆学习,多项成绩也都属优等。龙原学馆大半年的学习自然难以直接将人培养成为一个全才,这王述有此成绩估计主要还是家学优良的缘故。
但其实单凭这一点,倒也不足以确定这种宗主门下的关系。毕竟龙原学馆如今在学生徒已经数量不少,而且就连宇文泰之子宇文毓和几名皇子以及宗室子弟都在读,李泰当然也不可能借此便将这些人也都当作他的门生对待。
所以关键还是要看双方是不是愿意缔结或认可这一层关系,就拿宇文泰的赐姓来说,有的人以此为荣,有的人却不以为然,只是表面上不得不生受下来。
这王述本得赐姓宇文氏,在登门求见的名贴上具名也是宇文述,只是在同李泰交流的时候却仍然自称本名,可见内心里并不觉得宇文氏要比自家姓氏更珍贵,只是迫于权势无从拒绝罢了。
李泰还记得旧时那京兆王氏子弟对待自己是很不客气,但今这王罴之孙却以门生之礼来拜见自己。这固然是因为自己今时不同往日、势位崇高,但想来这王述应该也是自有所图。,或许便与京兆王氏如今所遭遇的一番人事波折有关。
对此李泰也是颇感心虚的,他自知这件事背后是有他丈人操作推动的缘故,只是不知这些王氏族人们清不清楚这一点。
所以在同这王述交谈的时候,他也只是询问对方在学馆的学习和生活如何,言语并不涉及之前那一件事。
终究还是这王述自己按捺不住,在回答了李泰几个问题之后,便忍不住的开口说道:“门下不才,前因台府赏识、乡人推举,得授当郡都督以领乡兵。但今关内民生井然有序、鲜少兵事扰人,非是丈夫逐功良处。但太原公所镇东南荆州,却是风云际会,令人向往。门下恳请能够追从太原公南下扩疆建功!”
李泰听到这话,大约明白了王述的心思。王明远一事估计让这些王氏族人们心有余悸,也明白大行台赐姓并非单纯的荣宠赏识。王罴父子三人俱亡,家门中如今也并没有一个门面担当。与其再继续呆在这水深浪大的京畿之内遭受风吹浪打,的确是不如转去其他地方寻找上进的可能和机会。
而今王朝四边机会最大莫过于李泰所镇守的东南战区,而且李泰也是如今国中大佬一级中最为年轻的一个,投靠他自然又要比投靠其他人机会多得多。
若是换了其他人,李泰也很乐意接纳这种自带部曲的关陇强族子弟。这样的人物在他麾下效力,就算他并不长时间的留在关中,但仍然能够保证他在关中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王氏家中之前所发生的事情,李泰一时间倒是不好直接答应对方,倒也并没有当下便把话说死,而是回答道:“王郎有此壮志,着实可嘉。我于事中先行几步,也非常乐意导引国中少壮踏足功途。
但今东南方面的人事非我一人所专,之后还要入府与大行台仔细商讨。王郎所请我便先记在心里,稍后事有眉目、无论成否,一定尽快遣员告知。”
王述听到这话后,便又连连道谢,然后才起身告辞。
对于王述前来表态投靠,李泰还是比较上心的。从其所具生徒帖来看,此子文史俱佳、兼精骑射,并非名门纨绔之流,可谓是文武双全。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那就是王罴在世时多掌大州并督统军事,所以门下也蓄养了一批精兵悍卒。如今其人虽已去世,但这些部曲家兵却流传了下来。宇文泰之所以赐姓其家、纳为同宗,除了平息了结之前的人事纠纷之外,估计也有想要籍此收编王氏部曲老卒的意图。
不过在正式答应对方之前,李泰还是得先问一下丈人的意见。如果独孤信在之前的事件中手段太下作狠毒、形象太不光彩,那李泰也得衡量一下事件曝光之后的影响。
所以在王述离开之后,李泰便也推开了其他的拜访,直往丈人家而去。
当独孤信听完李泰自述来意之后,顿时便笑逐颜开,拍着他的肩膀便笑语道:“伯山越来越有少壮领袖的风采,这些名门少徒本就心气极高,世道内能引之效从者实在不多,今却直趋庭前以待简拔,若不笑纳收留,恐失人望啊!”
“但是之前王明远死……”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又说出了自己所顾虑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