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1节(1 / 2)

“狗贼倒是见机得早,犯此罪恶,即便受执归案,活罪难免,死罪必也难逃!”

侯莫陈崇听到这话后便冷笑一声,并没有再深想其他。

但宇文泰闻言后心中却颇感不妥,但一时间也不暇细想其他,眼见天色已晚,也不好将几位柱国彻夜留此,于是便分遣府员们护送几位柱国各自归邸。

离开丞相府后,独孤信便邀请李虎同行,途中便忍不住询问道:“文彬兄觉不觉此事有些蹊跷?那王明远既然存此死志,又何必投赴东宫求庇?”

李虎闻言后便叹息道:“此事东宫言亦不详,但希望最好是能够尽快了结。东贼父子接连遭受天谴、横死不寿,而南梁又被侯景搅乱不安,李伯山等战功辉煌,可谓是天意厚我大魏,若是因此滋乱于内而错过兴复良机,我等皆有亏此身所享的荣爵名位啊!”

“文彬兄此意甚佳,如今国中协和维稳诚是第一要务,贸然兴起争执实在不是好事。王明远虽然罪有应得,但若深究内情,逼其身赴死境者恐怕也不是本性凶顽,而是事出有因。但无论其情是否可悯,将东宫牵连事中都是不智之举啊!”

独孤信听到这话后也点头附和道,旋即又自嘲一笑道:“但今我能侧身事外,也要多谢大行台人事布置。否则畿内发生这样险恶之事,大司马能辞其咎?”

“讲到这一点,庆幸者又岂止如愿一人?我若不是早早卸此城防之任,今又岂能得闲归邸?”

听到独孤信的自嘲声,李虎也不由得叹息道。

自从担任柱国后,他们便被高位荣养起来,原本手中的职事权力尽皆交付下佐,而那些下佐又全都是台府使派,至于他们各自真正的亲信,也都被闲置起来。

两人各自感慨一番,待到行出皇城之后便拱手告别,各自归家去了。

第二天清晨,李泰便来到了独孤信府上,准备打听一下他是怎么进行操作的。

独孤信顶着一对黑眼圈在堂中接见李泰,身上还弥漫着一些酒气,简短的将昨天所发生的凶案事情讲述一番,并没有刻意点明他在暗里是怎么进行的推波助澜。

李泰对此也没有多问,他来关西才多长时间便已经布置了许多的人事暗手,更不要说混了许多年的独孤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技巧和秘密,问的多了不免就让人讨厌。

不过对于独孤信采取这样的手段,李泰还是颇感意外的,原本他还以为应该得是更加柔和一些的群臣谏阻或者煽动舆情。

当然如果动作这么大,需要动员这么多人,难免会留下蛛丝马迹暴露出自己的存在。而今这种方式虽然有些过激,但若非李泰明知是他丈人所为,只凭着表面上这些线索也不会想到此事会与独孤信有什么牵连。

在略作沉吟后,他便又意识到独孤信选择这一方式的另一个原因,于是便又说道:“如今畿内发生这样耸人听闻的罪案,可见城防宿卫的失职!就连天子所居都如此不安,更何况诸方城邑!丈人当此显职,对此也不应该袖手旁观啊!”

“你专心东南事务即可,畿内事不必分心过问。”

听到李泰这么快便领会到他这一意图,独孤信心中也不免感慨这个女婿思维敏捷,他如今也正值壮年,又怎么会甘心就此荣退赋闲,谋划此计时心中当然也有想要借此染指畿内城防宿卫的想法,并且昨晚特意向李虎稍作试探。

但是李虎的反应却是让他颇感失望,其人似乎已经是安于当下现状,没有了再作进取的想法。所以独孤信回家之后又饮了一会儿闷酒,才有些不甘心的入睡。

能够跟李虎一起争取一部分长安城防宿卫权力,对独孤信而言当然是最好的。虽然说凭李泰如今的声势和人事威望,若是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独孤信,可能会比李虎更加有效。但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东南局面的安排。

独孤信虽然不甘寂寞,但也不想因为自己想要发挥余热的心情去影响到明显前程更加远大的李泰。

第0628章 虽死犹荣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就意味着人生的终结。但对有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王明远出身京兆名族,父亲也称得上是一代名臣。但相对而言,他自己则就要平庸得多,人到中年乏甚可称,无论功勋还是名位全都无所表现。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人生也就大概如此碌碌无为下去,等到老死那一刻,除了亲友流涕,不会给世道带来任何的影响和触动。

但身在乱世之中,每天都有新的动荡、新的变革,想要平凡庸碌的过完这一生,对许多人来说也只是一个奢想。甚至当大限来临时,能够选择自己的死法都是比较幸运的事情。

由于王明远是在东宫自杀,他的死也变得不平凡起来。仅仅经过了一夜的时间,这一消息便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甚至就连闾里百姓都有耳闻王明远的临终遗言:但守乡里寸土,何惜七尺此身!

这个世道之中,英雄人物有很多种类,但最能引起乡里百姓们感情共鸣的,无疑是那些为了守卫乡土利益而与恶势力斗争、甚至甘心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人!

所以这一夜,整个长安城中的士民都重新认识了王明远其人,关西儿郎的筋骨与豪情也被深深撼动。到了第二天,不同阶层的人也在用各自的方式来回应王明远为了守卫乡土利益不惜捐躯赴死的义举。

长安城并没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城墙也不乏破损缺口可供人畜通行。所以在黎明时分便不乏群众络绎不绝的出城,道逢夜行人,偶或发声喝问,得知所去目的地相同,于是便结伴同行,奔赴王明远霸城乡里。

这些群众们队伍规模越聚越大,同时也将相关的消息往乡里进行传播,这也激发了乡里百姓们的向义之心,于是便也都自发的聚集跟随。

阎庆昨天便率领人马入乡控制住了王明远的族属家人,但因未得大行台进一步的指令,只能暂时将王明远的族人们限制在乡里王氏大宅中不使外出。

清晨时分,王氏大宅外便陆续有乡人聚集过来围观。对此阎庆也未以为意,此家乃是乡里望族,但有什么风吹草动自然也都吸引乡徒瞩目,只当这些人只是单纯凑过来看热闹的。

可是渐渐的,随着大宅外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阎庆也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意味。虽然说霸城县乃是近畿郊县,乡里人口稠密,但动辄数千上万人的聚结也绝不会是什么司空见惯的事情。

为了保险起见,他打算不再留此等待大行台的指令,而是先将王明远的直系亲属们带回长安。然而他不动还好,一俟命人将王明远妻儿引出宅院,周遭原本还在远观的群众们顿时凑近过来,同时神情激动的呼喊道:“还我王使君、还我王使君!”

阎庆眼见群众们义愤填膺的模样,心内也是一惊,此时周围所聚集的乡徒民众已经远超他所率至此的人马数倍,为免进一步刺激民众而爆发骚乱民变,阎庆只能再将王明远妻儿送回宅中,与此同时派遣轻骑快马返回长安奏告此间情况并作请示。

但这会儿的皇城丞相府中同样不清净,气氛较之霸城乡里还要更加的微妙危险。

杨宽不情不愿的出门上车,来到皇城中丞相府外时便发现他已经是来的比较迟的人,前方已经有十多名乡籍关中的朝士们于此排队等候大行台的召见。

这些人见到杨宽的到来,各自也都精神一振,关中本乡并不以人物繁盛著称,杨宽久仕河洛、后随孝武入关,如今也被这些关陇士人引作同党而自壮声势。

于是他们便纷纷退避一侧,将杨宽从队尾礼让到了排头处。杨宽见状后心内自觉一苦,他本就不想深涉此事之中,但如果不露面的话难免会人望大损,在户中子弟们的劝告下勉强凑来看个热闹,却不想直接被群众们推为头目。

他这里刚刚在丞相府门前立定,便见到行台尚书苏亮正从府内行出。

苏亮脸色凝重,眉头紧皱着低头疾行,走到近处才注意到杨宽等众人,便停下来稍作抱拳见礼。

“苏尚书可闻王家子事?”

杨宽见苏亮神情如此,便小声发问道。

苏亮闻言后便轻叹一声而后便点点头,望着杨宽并其身后众人说道:“王明远罪证确凿,狂悖不法且畏罪自杀,实在没有可为怜悯之处。诸位如果是为此来告扰大行台,便请各自归去罢。大行台已经开恩表态只究王氏一户,余者悉不过问。我等若再恃众私而逼国法,只会让事态更不可控。”

杨宽本来不欲搀和这趟浑水,闻言后便也要转身劝告众人。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发声,在场便有一人正色说道:“苏尚书此番言论之于王臣,可谓公正得体。但乡义人情,岂可据此一言抹杀?今日某等可以喑声自处,但来日事及吾乡,又有谁为余鸣!”

众人听到苏亮那番话后,原本各自已经萌生退意,可在听到此言之后,摇摆的心顿时又坚定起来,有的发声附和,有的虽然默不作声,但也站在原地纹丝不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