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5节(1 / 2)
我虽忝为府主,但若没有大都督等雄才壮力之士倾心相助,恐怕也难创成诸功。今者朝廷传诏相召,心内虽然不舍,但亦不敢阻碍大都督高就。且将之前共事一番的情缘寄于此杯酒水,酒薄情厚,言短意长,此间话别之后虽然举目难见,但也盼望能够频向问候!”
说完这话之后,李泰便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只是他这番话听起来情真意切,但其实也虚假的很,如果他真的这么看重窦炽,凭他如今所拥有的话语权,台府也不敢态度强硬的将窦炽调走。
但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多事也不必说的太清楚,窦炽闻言后便也连忙端起酒杯并起身回应道:“使君言重了,末将能得相携入此,得与府中群众相拥殊功,已经是倍感荣幸。如今职命有改,不能继续效力于府中,心怀虽然倍感遗憾,但也期盼其他府员群众们能够继续为使君分忧效劳、为社稷再创新功!”
窦炽本身也没有资格埋怨李泰,他自知不喜他留事荆州者另有其人。而在事荆州这些时日以来,他所得也超过了付出。
就比如他的爵位,旧年追从孝武西出时便已经是真定县公,之后数年转事内外也都颇有功绩,但却一直都没有递迁。一直等到去年荆州总管府创建诸多大功,窦炽因在总管府中职位显要,本身虽无显著功勋,但也因此而得封蔡阳郡公。
所以此番就算李泰没有为之向台府据理力争,他也没有理由抱怨。而且他自己虽然被调离,但侄子窦毅仍然留事总管府中,而且颇受提拔,他也有必要继续向李泰保持恭敬有好的态度。
不过对于窦炽而言,此番调任多少有点冷灶刚刚烧热便被踹下炕的窘迫感,所以对于侯莫陈琼这个继任者,他便乏甚好态度。
当侯莫陈琼微笑着向他请教担任荆州防城大都督该要注意什么事项的时候,窦炽便不咸不淡的说道:“似我这般志力老颓之人,都能够在此职上参创殊功,将军筋骨正壮,自然也能够胜任无忧。并非此职不需特重才士,只不过府主英明强济、运计周详,府内群众但守本分、勿为擅计,虽平庸之徒亦可分享威赫之功。”
侯莫陈琼听到窦炽这么说,不免便有点意态讪讪,不过当着李泰的面他也不好直接反驳窦炽的话,只能将这口闷气咽了下去。
李泰听到这话后倒是一乐,他也正想找个时间敲打一下侯莫陈琼,让他在荆州任上要紧记得安分守己。
彼此间倒也并不陌生,侯莫陈琼一度还曾担任过自家丈人独孤信的下属,一路行来态度倒还端正,但却保不齐其人仗着背后有个柱国兄长而在荆州内部搞什么小山头,这自然是李泰不能容忍的。
相对于窦炽暗存忿怨,侯植对于自己的调离倒是比较看得开。他所担任的东荆州刺史地狭民少、乏甚发挥,而且随着义阳入手,东荆州的战略价值也是骤降。而他此番调回关中,却是将要拟任大州刺史,对此他当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当然在李泰邀其入府宴请送别的时候,侯植也是语调真挚向李泰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过去一年一系列的功勋不只是让他官爵升迁,更是人生中一项非常宝贵的履历,哪怕百年之后,后人也能因此自豪。
眼下虽然暂时调离,但是侯植也非常期盼能够再归李泰麾下统率。这样英明雄伟的主将,相信没有任何将士能够拒绝效力。
这两人礼送离职后,借用于襄阳的贺若敦便也回到了州府。
入府拜见李泰的时候,贺若敦并没有主动提及他被调离一事,而是先对李泰大声恭喜道:“仆在襄阳得闻郎主入国之后便荣居大将军,心内甚为欢喜,并窃以为朝廷此番封授尚算得体。前者从事河内公,今者效力郎主门下,翁婿分居二大,可谓是人间佳话。仆能转事两府,也是甚感荣耀!
人或因此有谓仆之命格能使主上势旺,这也是荒诞之言,哪有仆下提携郎主的道理?只不过是仆能恭从郎主差遣,临事敢搏、悍不畏死罢了!”
这家伙一开口,那股熟悉的感觉便又扑面而来。虽然李泰之所任大将军和二大中的大将军并不相同,但字面意思倒也说得通。
在听贺若敦这么一说,李泰才知原来他和他丈人都是深受贺若敦这个旺主的体质助益。他要真觉得这是荒诞之言,又专门提那一嘴做啥?可见这家伙最近确实是有点飘了,得亏是借调在荆州,否则单单他回朝述职这年前年后又不知会搞出多少内部矛盾来。
这么一想,李泰顿时便觉得贺若敦此番被调回去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测试一下过去这些日子以来大行台内部统战维稳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不过他这里还没来得及开口,贺若敦已经先一步说道:“古语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郎主去年开创那么显赫的功勋,国中非议者必然不乏,否则便也不会发生要将仆调回国中这样的邪论!
如今汉东虽已平定,江陵却仍未伏法,更有大江上下之敌,岂有贼势仍壮却召还大将之理?持此论者无非是不欲郎主门下皆功名显赫,郎主如此英明,想必不会纵容这一奸计得逞!”
李泰听再让这家伙说下去,还不知他会作怎样的发挥,于是便抬手打断了他的话,然后便开口说道:“召你回朝,也并非什么闲人邪计。大行台亲自垂问,言道今年国中或还要有兴兵大计,问我荆府才力谁堪任重,我列数几员,大行台对你力破柳仲礼事甚是赞赏,欲授先锋之职。”
贺若敦听到这话后脸上便也流露出几分自豪之色,但在略作沉吟后,还是又垂首说道:“仆多谢大行台赏识,但相较归事台府,仍然愿意继续追从郎主。前者河内公亦曾举仆于台府,但却未得见重。台府人事复杂,远不及郎主大度能容,非常之才力,亦需非常之气量,请郎主不要弃我!”
“近年东南并无大事待作,勇将留此难免浪费一腔志力。况且如今我出镇东南,国中人情家事亦需心腹协助操持。至于你所担心的台府人事,往年是因无所依从而受困于此,如今世人皆知你是我的门生,谁敢刁难?”
李泰对于贺若敦的确是有更大的容忍,不只是因为其人自己,还要加上其子贺若弼那一份,见其怯于台府人事不肯归国,便又耐心劝告并作出保证道。
贺若敦听到这话后才又打起精神来,垂首说道:“郎主既作此言,仆自当领命。只是临别之前再告郎主,仆虽身居千里之外,但此心迹仍是郎主爪牙,忠良难得,恳请郎主切勿忘怀,得时召回!”
第0637章 南都物华
送走了旧人,接下来自然是要安排新人。
此番台府使派南来的,除了一个取代窦炽担任防城大都督的侯莫陈琼之外,还有一个同样也以勇猛而著称的将领王杰,以及出身河东裴氏、在职以清正廉明而著称的裴侠。
这其中王杰被遣至此乃是为了补充荆州总管府统兵将员,本身并无明确执掌,听凭李泰差遣。至于裴侠则是带着明确的职命而来,担任荆州总管府司录,乃是仅次于长史和司马的上佐,掌管总管府内政诸事,并且还兼领了台府设置于此的度支使,监察记录关中输入的资财数量和使用情况。
因为南梁邵陵王萧纶进入长江中游的江夏郡,而且在递交给台府的降书中流露出对于汉东之地的垂涎,为免这家伙狗胆包天的进军袭扰随陆,破坏汉东地区的安宁,李泰便着令王杰率领五百精兵南去业已改名安州的安陆驻守,担任安州防城大都督。
其实对于这些南梁宗室的纠缠和挑衅,李泰倒也并不厌烦。这些家伙危害性着实不大,但却能够给李泰以正当的理由插手那些新附之地的军事事务,以协防的名义逐渐将这些地方的军权收取上来。
至于裴侠这个人,定位则就比较尴尬。
总管府之前并无司录一职,府中事务都是由长史崔谦和列曹参军处理,如今加入一个类似内勤主管的职务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裴侠除了总管府司录一职却还兼领台府度支使,是一个摆在明处的大眼线,则就让人感觉有点别扭了,搞不清楚裴侠这个总务长会将多少总管府的内务向台府进行汇报。
李泰一开始对此也有点拿不准,不过双方见面后裴侠用一句话便很快拉近了彼此关系:“旧年在戍玉璧城时,城遭东贼大军围困,幸在总管赠送军粮,那粮饼咸香宜食,至今仍有回味。敌退之后韦城主亦言,玉璧一战能够得胜之本在于总管,战前总管于我等守城将士已有赠食之恩,之后又有奔袭晋阳迫贼退兵之举,非此二者,玉璧城即便能守,必然也是加倍的艰难!”
“玉璧一战,韦城主与众守城将士们忠勇坚强、力阻强师,国中群众有目共睹,如此盛赞实在愧不敢当。裴司录仁义廉明,我亦久仰独立君之名,如今终于幸与共事,心内也倍感欢欣。盼望能与裴司录一同政通荆野,造福一方!”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李泰就算心中对裴侠还有所保留,但听到其人转述韦孝宽对自己的褒扬,也是不免笑逐颜开。哪怕只是一个场面话,但裴侠既然这么说,说明其人也是有意交好的。
当然,裴侠此人究竟值不值得信任,还是要在之后的共事过程中加以观察和检验。
不过,单从台府这一项任命上也可以看得出宇文泰所面临的一个比较窘迫的情况,那就是尽管他也有想要监察或者限制荆州总管府与李泰个人权势发展的想法和行为,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执行起来效果却未必能够尽如人意。
就比如裴侠这一桩人事任命,如果人员选择是对大行台忠心耿耿的心腹之选,那就是扎在荆州总管府的一根刺,哪怕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操作,单单只是就这么静静看着,都能让李泰和他麾下属员们倍感不自在,做起事来也难免束手束脚。
不过能够达到这种标准的人选本就不多,又有能力管理荆州总管府内部总务的则就更加的少之又少。
李泰出身陇西李氏,那些关东世族成员与之天生就有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更不要说彼此论叙还多多少少有些亲戚关系。而他丈人独孤信又可以称得上是镇兵当中人脉最为广阔的,本身又荣居柱国之尊。
翁婿两人的人脉关系累加起来,基本上已经可以涵盖西魏内部所有的势力群体,包括宇文泰自己的儿子都还是独孤信的女婿、李泰的连襟呢。
当然这些人脉关系有深有浅,真要搞到彼此决裂对立这种程度的话,大多数的人脉关系也并不那么靠谱。不过这只是最极端的情况,彼此间就算有什么纠纷争执,也都在竭力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而且抛开独孤信不说,李泰至今都仍是以台府忠良、大行台心腹的姿态而自居。谁要敢污蔑他包藏祸心,我看是你这家伙贼喊捉贼吧!为了阻碍主上大计,竟连我这样一个忠良心腹都要迫害,这不给你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社稷能够安稳?
除了台府委派的这几人,剩下便是李泰自己又带来的人员了,自家门中两个年级与李泰相差不大的侄子,李泰也并没有直接将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而是留在总管府担任自己的帐内亲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