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7节(1 / 2)

不意河东王恃众不恭、因城顽抗,但因御众苛猛而失人心,城人举义据门来投,罪徒遂破其城。罪徒贪功,入城之后先入湘州府库盘查,未暇有顾河东王所在,待有惊觉寻找,王已死于乱军之中……”

李泰听到这话后便冷笑起来,王僧辩这一番应答显然是萧老七提前叮嘱吩咐的,这独眼龙真是睁一眼闭一眼的瞎话张口就来,对待兄弟和侄子们固然是冷血残忍、能杀就杀,对待下属们也同样刻薄寡恩,就连王僧辩这种跟随他几十年之久的铁杆心腹,也都心怀猜忌,关键时刻更是甩锅甩的干脆。

干掉了侄子后,萧老七面对西魏的问责,既不敢得罪西魏,又不想自己低头认错,索性便又把王僧辩给推出来,至于王僧辩来到沔北后将会受到怎样的惩处,能不能活下来,估计是不在其人考虑之内的。

毕竟就在去年王僧辩拖延不肯急于进攻湘州的时候,就险些被萧老七亲手杀死。这独眼龙自己能力虽然不咋滴,可一旦犯起了猜忌之心,那对手下心腹大将们主打就是一个心狠手辣。

就这都还能成为侯景之乱南梁宗室中最后的赢家,已经是韭菜园里一株小麦苗,长到最后已经属于一枝独秀了,可见南梁宗室整体素质有多拉。所谓存亡继绝的中兴之主中,这货估计是最垃圾的一个。

抛开心中对萧老七的吐槽不说,李泰又垂眼望着王僧辩说道:“前者兵进竟陵,湘东王因恐乞和、请为附庸,我以止戈为上、存恤黎民为计,将之声言传达朝中,遂使两边修好。

但湘东王却表里不一,即刻增兵攻杀亲徒,大悖于恭谨前声,陷我于失诚,使我入朝颇受诘问。今欲使一门生部将冒认罪过,如此便能遮掩其恶?”

“罪徒所言句句属实,大王垂教之际,绝无杀害河东王之言。只因罪徒贪功才铸成大错,今又因此行径而使李大将军误解我主萧大王,则罪更深矣!今日此身负荆具此,任凭李大将军刑讯泄愤,只求能够化解误会,重修边好,此亦我家大王夙夜不寐、情志忧伤之要计!”

王僧辩一直深拜在地,不敢抬头,待到听完李泰这一番话后,便又语气沉痛的说道。

旁边两名江陵的使者见状后便也上前两步将待发言,但却被李泰厉视逼退。

“我与梁王情谊契合、不异手足,前者剑指江陵亦有受梁王请托为其兄解围之意,只因轻信湘东王而引部归镇。长沙城破以来,梁王悲痛欲死。陷我失诚于国、失义于友,声名狼藉皆因尔徒失信暴行,王某当真要献此一身化解仇怨?”

李泰一副横眉怒目的模样,手掌按着身侧的佩刀,望着王僧辩怒声说道。

王僧辩听到这里,身躯陡地一僵,那袒露在外的肩背汗毛竖起,更因紧张而沁出一层的细汗,可见果然是心情忧惧起来。

这一次他并没有直接发声回答,而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缓缓抬起头来,望向站在他身前不远处的李泰,那眼神也变得分外复杂。

就这样又过了一会儿,王僧辩才语调干涩的说道:“李大将军乃当世名将,去年盛功更是堪称西朝首望。罪徒错已铸成,难能狡辩,若能具此一身平息大将军心中怒火,消弭两边兵祸,亦是死得其所、无由遗憾。”

说完这话后,他便又低头深拜下去,一副引颈就戮的模样。

“请大将军息怒!湘州一战王领军只是疏忽致错,绝非有意……”

江陵的使者见状后便也连忙壮着胆子入前说道,于公于私他们也不能旁观王僧辩真被这盛怒之下的李大将军斩杀。

“住口!是非如何,我自有分辨,何必尔等巧言之徒教我!”

李泰仍是一副蛮横不讲道理的模样,同南朝人打交道多了,他也琢磨出当中的窍门,只要把“老子就是不讲理”写在脸上,那这一场交流基本上就手拿把掐了。

喝退那急于发言的江陵使者后,李泰又缓步走向王僧辩,在王僧辩身躯惊颤中背上缚系荆条的绳索应刀而断,那长满芒刺的荆条便也从其背上滚落下来,自是免不了在其背上扎出一个个小伤口。

但在极度紧张之下,王僧辩也完全感受不到刺痛,旋即一道凉风自上扑下,然后背部便感受到一股织物的柔软与温暖。

“忠勇之士,死则死矣,岂可夺志?王领军之谓也!”

李泰解下自己外袍氅衣,而后将之披在王僧辩袒露的背上,并且弯腰将之搀扶起来,望着王僧辩仍自有些惊疑涣散的眼神,便又笑语说道:“我不知江陵人士何以论我,或许不乏因人之乱而劫其家室的讽刺。但汉东之所以归我,在于柳仲礼之不道。

如今祸乱江南之侯景,前亦有伪附我国之劣迹,你国萧氏主君引祸于国门之内遂生大乱,难咎旁人。但天下凡心存仁义之士,皆思安而厌乱,侯景之类贼徒则更天人共厌。

荆湘之争或谓梁国内事,外人无由置喙,但今湘东身为宗室之长,不思定乱反而急于操戈室中,观者能无心痛?此亦我国宇文丞相责问之义之所在,今观王领军风骨坚韧、忠勇慷慨,可见江陵仍有好臣,我若因私忿而作加害,岂非助贼兴乱?”

任谁在生死之间游走一遭,心情怕也难以保持淡定。

王僧辩之前听到李泰那般忿声,本以为此番怕是要凶多吉少了,却不想转眼间对方声言笑容又如春风一般温暖和煦,甚至还对他诸多夸奖赞扬,前后态度之转变较之自家大王还要迅敏流畅的多,心情激荡之下,王僧辩一时间竟不知如何回应,唯是垂首流涕。

在将自己外袍披在王僧辩身上后,李泰便又拉着他直向堂中走去,待到入堂之后,各自分定坐席。

这会儿王僧辩才有些回过神来,不敢入席坐定,仍然跪拜堂中,向着李泰哽咽说道:“罪徒前事疏忽,有负大王遣用,有累李大将军失义于人,纵得原宥、心亦难安……”

李泰闻言后便又微笑道:“此事的确不能轻易揭过,湘东王所使非人,我另具书问之。王领军你临事失误,同样也罪责难逃。若据罪实以论,我擒而杀你亦无不可……”

王僧辩听到这话后又不由得一愣,他是听到刚才李泰言辞对他颇有赏识,自觉得再认罚三十大板估计这件事也就能揭过去了,却不想到对方竟然还是要喊打喊杀。

李泰观其惊愕神情,便又不无恶趣的继续笑道:“但是前言江南仍有贼患未平,百姓仍然深受虐害。我虽然不食梁家爵禄,但秉持仁义的心怀也是至纯。南朝人物所见亦多,但真正能够忠勇当事者,至今所见,王领军一人而已。大乱之世必有应运而出之人,此言或许便要应在王领军一身……”

“大将军如此盛赞,僧辩实在愧不敢当!前者勤王无功,心实悲怆羞惭,只因自觉此身仍有杀敌之力,所以才苟活人间。若果真能够平定贼乱,僧辩即死何妨?”

听到这位李大将军对自己的评价如此之高,王僧辩一时间也是颇感惊喜振奋。如今的他只是藩王麾下一名部将而已,而李泰却已经是屡败强敌、名满天下的名将,能够得到如此人物的欣赏看重,对王僧辩而言自是一个大大的鼓舞。

听到王僧辩这一语成谶的回应,李泰也不由得暗叹一声,旋即便又说道:“王领军此身仍待平贼,所以进一户中儿郎入我门下抵命听用,这并不过分吧?”

第0642章 驱弟逐兄

“这、这……犬子何幸之有?竟能从事人间英流!”

王僧辩听到李泰所提出的这个要求之后便稍作错愕,但在过了片刻后顿时便又一脸惊喜的回答道:“户中拙徒确有几员,或无才力可称,但是秉性纯良、勤奋好学,若得大将军教导任用,必能竭诚效忠!”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实在是让王僧辩始料未及,这会儿心中除了满满的诧异之外,便是按捺不住的惊喜。倒不是说他有心投靠北朝,而是李泰对他所表露出来的欣赏与宽恕,对他个人而言不异于灰暗天空中一缕明媚的阳光,让他迷茫低落的心情都因此大为好转。

王僧辩虽然出生在北朝,但从少年时代便随父南投,而后便担任湘东王门下属官长达几十年之久,单从时间上来说,主仆之间情义可谓深厚无比。

但是湘东王这个人,性格刻薄之余又喜猜忌,鲜少有人能够受到其推心置腹的信任。王僧辩在事王府中多年,一旦言行稍失其意,仍然不免要受到严厉的训斥与惩罚。

从事多年,如果说湘东王一些刻薄的表现已经让王僧辩有所习惯了,那么真正有点超出他为人处世原则的便是在侯景之乱后湘东王并不急于定乱却热衷于兴起内战、铲除异己的做法。

当然这做法从湘东王角度而言也没什么问题,河东王萧誉自有取死之道,对于其人之死王僧辩倒也并不觉得有多惋惜,但是他却不想成为内战中残杀宗室的刽子手,尤其主公是湘东王这样一个人,这就让王僧辩不只名节上受到玷污,而且还一直身处政治危险之中。

湘东王这个人爱好名声,表面上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但其实嫉贤妒能、阴狠毒辣。如今需要依靠王僧辩来铲除宗室中的异己,来年就很有可能将罪过完全扣在王僧辩的头上,以维持自己的好名声。

甚至不用几年之后,单就眼下来说,湘东王已经在这么做了。为了回应西魏的问责、平息对方怒火,直接逼迫王僧辩前来沔北负荆请罪。

而据王僧辩所知,除了他们这一队人员之外,江陵方面便无作其他任何的人事布置,换言之他们这一队人进入沔北之后,是生是死便完全的不由自主,而是要听凭对方的心情。

尽管王僧辩刚刚率兵打赢了一个胜仗,攻克长沙并夺下了湘州,但仍被湘东王毫不留情的给推出来顶黑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