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7节(2 / 2)
虽然湘东王刻薄寡恩,但王僧辩也只能默默承受。他半生履历都在湘东王府,说好听点是王府大将,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湘东王门下奴仆罢了。离开了湘东王府,他并没有什么威望和实力能够自成局面,反而还会背负一个背主老贼的恶名而处处碰壁。
李泰的赏识夸奖已经给了王僧辩以莫大的鼓舞,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不敢自诩为应运而生、能够平定贼乱之人,而其人所提出的条件更是给了困境中的王僧辩一个新的选择。
王僧辩自然没有要背叛湘东王的想法,即便不谈对湘东王和对梁国的忠心,如今的荆府俨然已是梁国第一大方镇且唯一有希望、有能力平定侯景之乱的势力。王僧辩从事湘东王几十年之久,如今也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府中第一大将,自然不舍得放弃一份这样莫大的功业。
但是湘东王的猜忌和宗室之间的矛盾,还有侯景叛军仍然气势汹汹的军势,也让王僧辩不敢对此太抱乐观之想。他一身功业俱系此中,但却不想自家妻儿老小皆受困于此,如果有的选,当然也希望自家儿郎能够有其他的选择。
如今的李泰俨然已是名动天下的西朝大将,其所掌控的荆州总管府,王僧辩一路行来仔细观察、也大感发展的欣欣向荣,若能将户中子弟托付于此,那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去处。
只不过自从上一次他因不肯第一时间出战湘州而触怒湘东王,甚至被盛怒之下的湘东王提剑刺击,靠着老母哭告请求,再加上湘州战事不利才又被湘东王委以军事,但从此后家人便被湘东王作为人质控制起来。之前他想要业已成年的长子引用军中,都被湘东王给拒绝,加以官职而留在王府中。
王僧辩不愿放弃这个机会,于是便又连忙说道:“僧辩自有死事之志,身既具此,也是听凭李大将军制裁。今者幸得李大将军留情宽恕、不加责罚,但我主萧大王对前事牵挂意深、恐怕仍难释怀,恳请大将军能够赐给片纸书言,告解误会、重修盟好。但能达成如此良愿,僧辩又何惜一子!”
王僧辩这一番话的言外之意,李泰当然能够听得出来,很明显王僧辩的家人已经失去了自由,如果自己不向独眼龙开口的话,看这架势就算王僧辩想把儿子送来也做不到。
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独眼龙还能跟麾下大将关系处的这么差,也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略作沉吟后,他便又点头说道:“既然冰释前嫌,当然是需要投书修好。王领军捐出一子以助两边化解干戈,自然也要录入书中,不可使此忠义良愿埋没事中!”
他倒没有什么要把王僧辩招揽过来的想法,而且只看王僧辩被独眼龙这么搞都没有什么要作反抗的意思,估计自己就算招揽也只是自讨没趣。
但若将王僧辩的一个儿子纳入门下,就能给彼此间留下一个日后对话交涉的渠道。眼下的王僧辩固然是没有太大的价值,可等到侯景之乱平定后,其人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尤其是在来年攻取江陵的话,因为自己的影响可能做不到历史上那样抢在所有增援到来之前速战速决,那么能够跟王僧辩进行沟通可就非常重要了。
到时候大可以派遣其子向王僧辩发出灵魂拷问:你这么着急回援江陵干啥?是想让独眼龙再在你身上戳几个血窟窿?老老实实蹲在建康等着扶植少君、组建霸府不好吗?
王僧辩眼下自然不知未来的自己也能混成一念之间便能影响天下大势的强力人物,听到李泰作此表态之后自是欣喜不已,心内由衷的对李泰生出感激之情,并又连连道谢,恨不得现在便返回江陵,安排儿子入质沔北事宜。
但李泰这里事情都还没有做完,自然不能放任他们离去。河东王萧誉一事,暂且算是揭过去了。
毕竟湘东王肯派遣其麾下大将前来认错,姿态可谓是放的极低了,李泰如果还要不依不饶,那下一步事态发展必然就得是武力干涉了。但现在便发动针对江陵的战争,显然不是一个好时机,面子上能够过得去也就可以了。
但除开这一件事,还有另一件那就是入据江夏的邵陵王萧纶。
“你国邵陵王日前进据江夏,致书我朝竟有谋我汉东之意。你等归镇之时,为我进问湘东王此事知否?我是不愿双方因此再生出什么误会,所以暂且忍耐。湘东王如若不能制之,我自提兵南下斥问邵陵王是否觉得我软弱可欺?”
李泰又望向那两名江陵的使者沉声说道:“知你梁家宗枝繁茂,但汉东归属早与湘东王议定,若仍频频有人来问失土,湘东王信义何存?我虽然不是好战之人,但谁若敢于前来挑衅,则必予以痛击!失信于人,必殃己身,王宜自察。此类事端,不可复有,王不能禁,我自破之!”
这两名江陵使者听到李泰咄咄逼人的语气,心情也变得紧张起来,忙不迭垂首辩解道:“请李大将军稍安勿躁,邵陵大王之入郢州,我家大王事前亦不能知。如今彼此也在通信交涉,但邵陵大王自恃齿长,不肯顺从荆府告令,我家大王也倍感为难?”
“湘东王霸镇江中,乃你国先主在世当年即定之事,如今贼乱国中,王命难行,身兼智慧、勇力者自当奋勇而行。那邵陵王之名我亦有闻,总督诸军却无能定乱,名为宗属实为国贼。湘东王坐拥江陵精勇诸众,竟然不能制之?”
李泰闻言后便冷笑起来,旋即便又说道:“如若江陵甲兵难胜此用,我可遣兵助战,大江中游人事诸桩,自有我当事群众商讨料理,岂容外人流窜入此搅乱局势!”
江陵众人听到这话便有些傻眼,你之前还在义正辞严的责问我们大王虐杀侄子,现在怎么又要鼓动大王去谋害手足兄弟?更何况,你们西羌虏贼怎么就跟我们成了自己人?
这几人心内虽然杂想诸多、腹诽不已,但也都不敢硬着头皮跟李泰讲道理,只能连连点头表示归后一定将这一番意思转告大王,并尽快给予此间满意的答复。
李泰自不觉得他这一行为有多双标,萧誉那是我挚爱亲朋、萧纶则是扎脚芒刺,那能一样?更何况凡事一回生两回熟,驱逐老六正该交给老七去做。
第0643章 不可负我
江陵地处江汉平原的腹心之地,俯控着大江中游最为繁荣精华的所在,乃是历史悠久的江汉重镇。
但是随着江汉之间的云梦大泽逐年收缩,大片的湿地沼泽逐渐的转变成为平野陆地,江陵的战略重要性也在逐渐的降低。
近年来江陵东面平野越发开阔,若有来犯之敌只要通过竟陵,前路便可谓是一马平川,通过江汉平原直接便可抵达江陵城下。
自然环境的改变也让江陵的城防压力大增,周边境域每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战争苗头,江陵城外便需要遍树木栅以防备来犯之敌直寇城下。
即便如此,由于历史悠久的沿袭,如今的江陵仍然是南朝荆州的军政中心。随着下游形势越发败坏,如今的江陵也承担着整个南梁定乱平叛的中兴重任。
湘东王萧绎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尊贵的出身并没有影响其人前程。再加上才情富丽、多才多艺,因此时誉颇著,也甚得梁帝看重,屡屡坐镇大邑。单单坐镇江陵,前后便有数年之久,整个江汉之间多有其人门生故吏,影响力可谓是非常的深厚。
前往沔北的使者在归城之后第一时间便被引入王府之中,湘东王正同几名新近来投的士人座谈时事,听到侍员禀告此事后,便也连忙停止了闲谈,转去外堂召见一众使者们。
当一行使员走上堂来,湘东王那一只独眼当即便望向王僧辩,见其全须全尾的没有什么损伤,湘东王便笑语道:“羌虏虽然言辞狂傲,但终究势力薄弱,我不欲与之作什么意气争斗,他自然也不敢贸然害我大将!”
王僧辩听到此言,心中不免暗生幽怨,但也不敢流露出来,只能趋行入前作拜道:“幸在大王垂恩庇护,末将才得使成归来。沔北李大将军亦非不明事理之类,肯于听从辩解,不再纠结前事,凭书致意,请大王垂阅。”
说话间,他便将李泰的亲笔书信两手呈交上去。
湘东王接过侍员递上来的书信却并没有立即展开阅览,而是随手放在了案头而后又笑语道:“倒不急于观信,且先看一看这屡败南北名将的李伯山究竟是何风采。”
听到湘东王这么说,使者中一人连忙取出一方长匣递了上去。
湘东王将这长匣摆在案上打开,继而便从里面取出一卷画轴,他小心翼翼的将这画轴就案徐徐展开,渐渐画布上一幅人物肖像便展现于眼前。
原来湘东王好奇李泰的样貌风采,故而派遣王府中的精艺画工作为使者前往沔北,在亲眼见过李泰之后再为之画像,便是眼前这一幅。
湘东王本身便多才多艺,丹青画工同样非常擅长,自己还有亲笔所作《职贡图》描绘入国朝贡的诸方使臣,画技堪称一绝。
因此其府上供养的画工自然也都是技艺不凡,此番派往沔北的更是画艺精绝且特别擅长人物画像的张僧繇的亲传弟子,故而这画像也是惟妙惟肖、颇得神韵。
“此天人也,岂是羌虏能有之风采!”
待到这画像完全展开于眼前,湘东王稍作观览,顿时便眉梢一挑惊声说道,那独眼中满是不可思议,转而垂眼望着那名画工使者沉声道:“莫非羌虏知有丹青描绘其像,作贿精笔矫饰?画奴贪货,以此美貌诈我!”
那画工听到这话后连忙跪拜在地,连声呼喊道:“仆下怎敢、怎敢……那位李大将军的确是丰神俊朗、人间罕见,仆下精心用笔,能得神韵尚不足半,绝对没有受货饰美之行,恳请大王明鉴!”
湘东王听到这话后先是冷哼一声,旋即便将这画像向堂下展览一番,继而又望着王僧辩问道:“领军告我,这画奴所言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