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9节(1 / 2)

一直到了河西商道被打通,陇右商人们才能从西域胡商和吐谷浑人手中获得蜀锦供给,然后再运输到关中进行售卖,只是那价格较之原本已经翻了数倍有余。

因为有着蜀锦这种表现优良的拳头产品的存在,蜀中在丝路贸易当中也属于一种比较强势的存在。后来北周之所以能够在丝路贸易中大量获益,也跟掌握了蜀中关系颇深。

蜀锦远比一般的绢帛织物要厚重得多,尽管这二十多架马车拉的满满当当,但统共也不过三千多匹罢了。可要折算成一般的绢帛织物的话,那得十几个高敖曹都打不住。

眼下在关中的行情,一匹品质只是中等的蜀锦要价一百匹绢都抢不到。这固然是因为关中与蜀中并没有直接的贸易进行,物以稀为贵,兜兜转转在倒了几手之后,自然要被中间商大吃差价,但蜀锦本身的价值也绝对不低。

由于工艺流程复杂繁琐,蜀中织锦一般都是工坊化的生产,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像一些花纹更加繁复、品质更为高端的蜀锦,哪怕是最熟练的织工每日所织不过几厘米罢了。当然大部分的蜀锦也达不到这种水平,但所用时也远远超过了寻常织物。

当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去衡量商品价值时,那不同的商品所蕴含的工艺技术和劳动量便是其价值的直接体现。故而一匹蜀锦的价值,那是轻轻松松就超过了几十匹绢价。

但李迁哲此行带回的还不只这些织物财帛,更重要还是其背后所蕴藏的人事关系。于是李泰着员将那些蜀锦检点入库,自己则拉着李迁哲的手入堂细问此行经过。

“末将与巴西豪族谯氏本是故识,往年也多有钱货往来。此番经上庸而入巴西,因其族员接引,与巴中豪族多有相见,展示时货,甚得追捧。尤其霜糖更受青睐,群众访买殷勤,顷刻间便哄抢一空……”

李迁哲仔细讲起此行入蜀的经历,当然言辞间也是略作修饰。

其实他所携带的货物大部分都在那些蜀中豪酋们那里遇冷,用他们的话说虽云异域珍物,但其实不过只是蜀中寻常。

毕竟蜀中在丝路贸易中的地位要比关中重要多了,并不是顷刻之间就能扭转过来的。李迁哲所携带的那些商品在别处或会受到疯抢,但在蜀中则就有点提不起人的兴致。

但是当他把白砂糖拿出来的时候,顿时便惊呆了这些蜀人。其实蜀中也多有石蜜商品,在一众蜀人豪强群体中日常消耗量并不低,但是正因为有对比,才越发对比出来白砂糖的纯净稀有。

一千多斤白砂糖,李迁哲原本还以为得多接触几家蜀人豪强、起码得到成都周边才能散货完毕,但却没想到他蹲在巴西都没来得及挪窝,便被当地几家豪强联手包圆了。

糖类调味品在古代本就属于奢侈品,而白砂糖可谓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哪怕是口味上并没有明显的提升,仅仅只是颜值的改变提高。但蜀人们本就吃惯了蜀锦的颜值红利,自然并不觉得为颜值买单有什么不值。

一千多斤的白砂糖,卖出了价值十几万匹绢的蜀锦,这利润之惊人简直令人咂舌。李泰对于这丰厚的回报已经是颇感惊诧,但蜀人们却还觉得这价格仍有继续托高的空间。

他们所付出的这个价格,就包含了一部分区域垄断经营的费用。总之就是无论李迁哲提供多少货,他们全都吃下来,并且不准李迁哲再在蜀中经营其他的销售渠道。巴西虽然属于蜀中范围,但跟腹心精华所在的成都周边还是有着一段距离。可以想见一旦这一批白砂糖卖到成都附近,价格必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李泰倒是并不会贪婪到将利益赚到最后一公里,此番试水本来也就是为的寻求当地人合作。只不过想要吃上这一碗饭可不只是有钱就可以,还要看有没有那个实力。

第0646章 竭其府库

“末将凡所接洽诸家,按照郎主要求挑选有谯氏、罗氏、严氏、任氏、杨氏五家豪室酋首,皆为作锦家,各自蓄养织户数百至上千家不等。”

说话间,李迁哲便递上一份名单。

蜀中自有民情所在,别处豪强是以圈占土地、蓄养士伍来体现强大与否,而蜀中豪强够不够面子,则就要看能不能织造蜀锦。能造锦便说明有桑田、有织工、有技艺传承、有私人武装等等,才可以称得上是老钱。

就拿这个巴西谯氏来说,李泰如果没记错的话,早在三国时期便已经有谯氏名人见著史册,在东晋时期甚至还一度在蜀中建立过割据政权。没想到一直到了这个南北朝末期,谯氏仍然还活跃在蜀中,讲到历史渊源比他们陇西李氏还要更长。

李迁哲对这几户人家情况记录的很详细,包括其直系族人有多少、在蜀中官居何职,以及各自家中掌握有多少织户和大概的蜀锦产量。

几家累加起来,便有织工数千人之多,每年也能产出几千匹锦。这其中一部分需要上缴成都官府,剩下的便任由各家支配了。

李泰看到这个数字还是略感失望的,经过之前一段时间的尝试和积累,他这里白砂糖的制作工艺早已经钻研成熟,等到规模扩大开来,年产几万斤不在话下。就算价格不能卖到这第一次的高价,但也绝对低不了多少,远不是这么点蜀锦产量能够吃得下的。

而且时下已经是大统十六年了,过不了多长时间蜀中便也将要迎来局面。一旦台府另遣他员攻取了蜀中,那时候李泰再想搞什么动作就得有点顾忌,不像现在这样自由了。

所以这买卖不宜细水长流的搞,须得尽可能多的在短时间内榨取一下蜀中的财富,争取给台府留下一个空壳子。

白砂糖的吸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眼下受限的便是销售渠道。并不是那几千匹锦不馋人,只是李泰的要求更加高。

略作沉吟后,他便望着李迁哲开口说道:“单凭此几家置锦还是有些缓慢,能不能尝试吸纳更多的作锦家?糖价可以放低一些,尽量能够置换更多的蜀锦。”

李迁哲倒是没有李泰那高瞻远瞩的视野,听到李泰这么说后便缓缓摇头道:“并非末将畏难,只是蜀人尤重乡资、性狭好斗,若是不与巴西诸族协商,外地商货恐难畅行其境。

末将旧与往来,多闻各家徒众伪装盗匪游荡乡野掳掠之事。今我难以军士护送物货入蜀,货品安稳与否皆仰彼境豪强,于边贸易尚可进退自如,深入行走则就难免吉凶未卜啊!”

李泰听到这话也有些无语,蜀中闭塞的地理环境固然难以决定天下大势的走向,可若其境内豪强只是安于乡土、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过日子,那这些豪强的顽固性较之其他区域豪强又强得多。像那个从三国时期便开始折腾,至今仍然非常活跃的谯氏便是一个例子。

“其实郎主若不只限于作锦之家,只是要求大索蜀锦的话,倒也不是没有别的方法。”

李迁哲稍作沉吟后便又开口说道:“此番入蜀交易之所以能够达成,还是因为彼境一位乡士出面仲裁、和洽双方才做成定价。其人名为何细胡,本是出身西域的贾胡,累世经商而成巨富,自此定居于蜀中。

因为熟悉商贾事务和东西物价,故而被武陵王召入府中授任仓曹参军,掌管府中金帛商贸,号为西州大贾,其所估价甚得时流推崇。因其蜀中新宅,故而仍未蓄起织户。”

能不能作锦不只是谋生手段的差别,更是蜀中豪强们地位高低的标志,比如其他地方的豪强世族有没有经义家学传承。蜀中作锦家哪怕是某一世家世破败沦为赤贫,但凭着几种独家的锦样仍有可能咸鱼翻身。

“诸作锦家虽然各蓄奴工,但数量总是不比益州州府。单只成都一城所督织工便达数万,更兼州县收采,府库每年入锦十数万匹之巨。这些锦物市易买卖,州主不过只是视察大概,具体交易仍在事员秉持。

何细胡对霜糖亦非常喜爱,因其赏识才作高价,诸豪强也多认同。若得与之沟通接洽,笔墨勾批便是数万匹锦货出入,郎主心愿自然不难完成。”

听到李迁哲这么说,李泰眸光自是一亮。他之所以急于囤积大量的蜀锦,所为的还是防止台府攻夺了蜀中后,凭着蜀锦这一优质商品再加上陇右宇文导的配合,一举夺走陇右商贸的主导权。

当然最好是能够一举掌握蜀锦的生产源头,不过现在看来还是挺难。毕竟蜀锦的生产历史悠久,早已经在蜀中形成一系列利益相关的乡土秩序,单凭境外的遥控指挥很难做到这一点。就算白砂糖有着一时的新奇高价,但也很难动摇蜀中这一支柱产业。

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囤积居奇、操控物价来短时间影响蜀锦的价格走势,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李迁哲所提出的这个思路,倒是很值得认真构想、深入挖掘一番。

“巴西几户豪室可以继续参与商贸,但是需要各遣子弟入质为用。他们需要在边境专筑一城用以接货贸易,每于城中交易他们可以得利一成。待到交易数满十万匹蜀锦,可以教授他们各家熬糖之法。”

李泰一边想着一边说道,既然绕不开这些本地豪强,那便也只能进行利益捆绑了。他倒不介意同人分享利润,只要有去处那终有一天就能回得来。

“十万匹……”

李迁哲听到这个数字,不由得惊诧瞪眼,哪怕十万匹绢也不是小数目,更不要说十万匹锦!

李泰瞧了大惊小怪的李迁哲一眼,十万匹蜀锦多么?据说蜀汉灭亡的时候,府库中都还积存着二十多万匹的蜀锦,这固然是蜀汉政权多年积累的结果,但武陵王萧纪坐镇蜀中多年,府库中估计也是不乏积累。

未来台府就算是攻夺蜀中,也很难立刻就组织恢复蜀锦的生产,所以清空蜀中的库存就很重要。

虽然说短期内单一商品的大宗交易很难达成,但是讲到战略价值和方便运储以及本身的市场价值与稀缺性,白砂糖较之蜀锦都不遑多让,有的地方甚至还更有胜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