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52节(1 / 2)

只不过之前他在派兵进攻长沙的萧誉时,也只是宣称叔叔我啊,是要管教一下你这个小调皮。

萧梁这些沿江藩王们之间互动的很热闹,但实际上今年最重要而且接下来对江南局势影响最深的一件人事变化却并非他们,而是岭南猛男陈霸先向北翻越大庾岭、离开岭南地区,已经将要抵达江南时局最动荡的区域!

当然这件事跟李泰距离还是挺遥远的,陈霸先那一群岭南老表们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实力上,都还远不足以成为荆州总管府的对手。

虽然眼下无论内部还是周边都没有足以牵制李泰大军动向的战争隐患,但李泰针对这一次的东征北讨也并不打算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

他只是组织了五千步骑精锐,将领方面则带上了高乐、史静、窦毅和仍然坐镇三鸦道的郭贤,剩下的便是一众亲信小将诸如若干凤和自家侄子们,让这些少年北去河洛见一见世面,尤其感受一下北齐晋阳兵精锐的战斗力之强悍,磨一磨各自身上的躁气。

临行之前,李泰又安排了一下总管府的军政任务。

境内各种工农生产和商贸活动要继续推动发展,像李迁哲所负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蜀中商贸,更要不遗余力的给以支持。崔谦久任总管府长史,各种内政事务轻重缓急当然也都心中有数,李泰对此还是比较放心。

至于军事方面,由于大部分的荆州人马仍然留镇本治,就算有什么变故发生也能不失应变的能力,倒也并没有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的事情。

所以李泰也只是吩咐继任防城大都督的侯莫陈琼督促人马日常操练不要松懈,同时不要短了义阳、三关、安州、郢州等诸边防重镇的人事补给。

九月中旬,李泰便亲率五千步骑北上进入三鸦道,与郭贤所部在鲁阳会师,稍作休整之后,便派遣高乐率领一千精骑与郭贤一同东去袭取襄城。

“请问大将军,此番出征所出动人马本就不多,正应以精兵急进伊水、出奇制胜,何以要在此分道转击襄城?难道还要转战河南诸城?”

听到李泰做出这样的安排,拱从其侧的帐内大都督若干凤便忍不住发问道,而其他的几名少年亲信也都面露疑色,显然都有着相同的疑惑。

李泰带领他们同行,为的就是增广见识阅历,闻言后便在地图上稍作指点并解释道:“襄城倚关望野,是提控河南之要地。往年我军自重于沔北,据守三鸦即可,河南纵有强军游荡,亦不足扰我。今者经此北进,襄城便是扼守进退之要地,据此可以泯除侧方之扰,兼以看护兵道,以免进退失据。”

这个道理还是比较浅显,李泰稍作解释,众亲信少徒们也都能听懂想通,但旋即又有人发问道:“既知需要分兵扼守要塞,行前何以不多用人马?诸方分守,等到抵达前线时恐怕战力不足啊!”

这一次发问的是李泰的大侄子、堂兄李裒之子李毓祥,这会儿也一脸好奇的望着叔父。

“三鸦道本就奇兵之道,若是人马用多,后勤辎重必然臃肿杂多、进退缓慢。况此境域之内广有蛮人分布,惊见大军入此,必然集聚山岭、设阻自防。一二蛮部尚不足虑,可若是群徒惊恐,行止俱遭限制。群蛮易躁难安,遣使说服要比聚众击之更加便利。”

之前李泰也是一副老子兵强马壮、无所顾忌的脾气,哪里会将区区山野蛮人放在眼中。可是随着自己主掌一方军政,行军用计也是越来越需要考虑性价比。

蛮人在这一片山野间的流迁繁衍已经进行了数百年之久,茂密的山野中不知分布着多少的蛮部,杀是杀不干净的,杀的多了反而会让仇恨变深。

所以在能够沟通交流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保持和气,干掉当中几个刺头就可以了。就算劳民伤财的杀干净这些蛮人,这广袤山野又派谁去居住开发?到最后也只是给其他的蛮人部落清场。

高乐等人去后到了第二天便率领精骑返回,郭贤则引本部人马暂时驻守襄城。之所以这么快便结束战斗、夺下一城,并不是荆州兵格外神勇,而是襄城本身便几乎不设防备。

去年颍川之战结束后,东魏将慕容绍宗留在河南,以其接掌河南之地。但久战之后的河南难以给慕容绍宗提供足够的给养,所以慕容绍宗引军南去,结果在寿阳被李泰战败、投水而死。

至于剩下的那些人马,有一部分也流窜到淮南被合州刺史李伯穆所收编,也有一部分归为北齐东南道行台辛术节制,剩下的便又分散于河南诸境。

眼下北齐在河南本身并没有一个强力的统帅,只有一个北豫州刺史封子绘作为河北豪强代表镇守虎牢,至于河南其他州郡则多半委任当地豪强,因此地方上并没有什么强力的人马坐镇。

随着襄城被暂时夺来,李泰派往伊川查探的斥候们也引回了一队人马,为首者乃是开府李义孙侄子李人杰。

李人杰二十出头的年纪,见到李泰后便哭拜于地:“末将总算等到大将军率军北行、重归伊洛,前者阿叔奉命镇守伏流城,却遭东贼强军围攻,败走山野、伤重不治。幸在伊南众豪义之士相助,末将并众亲属才得保全……”

去年东魏大军围攻颍川之前,为防周边诸西魏方的势力救援颍川,便针对河洛地区进行重点扫荡,而李义孙那时坐镇伏流城,也在清剿之列。

李泰听到这话后,心中也是颇生唏嘘,之前他在河洛之间还曾同李义孙并肩作战,见识过其人在伊洛之间的蛮部之中所拥有的崇高声望,却不想之前话别即成永别。

“忠义之门,不只有先人英灵护佑,朝廷也绝不会无顾此一门之中的壮烈情怀!”

李泰连忙上前搀扶起了李人杰,并拍着他的肩膀安慰道:“忠骨壮节有此存续,此番随军而行自可痛快杀贼!”

他们一族虽然只是伊川豪强,但也如同上洛泉氏一般为西魏效力多年,这李人杰的祖父李长寿、父亲李延孙和叔父李义孙,全都死在与东魏交战之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满门忠烈。

第0652章 克定伊川

有了李人杰率部加入,不只增加了李泰的兵力,也让行军变得更加顺利。

李泰之前虽然因为侯景之乱而出入伊川多次,但此番重回故地,却发现境内情况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主要就是体现在增加了许多的城戍据点,据李人杰所言,全都是东魏在之前收回河洛之后所增驻的。

据此也可以看得出,西魏之前收复河洛甚至直接夺取河阳两城的战果也给东魏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当河洛之地重新收复之后,便在当时河洛统帅斛律金的指挥下又将河洛之间的防守系统性的提升一番。

东魏本身较之西魏就财大气粗的多,而斛律金之前在河阳也被李泰这个后起之秀搞得灰头土脸很是尴尬,故而新修的防戍可不只是零零星星三五个,几年时间里陆陆续续增修了几十个之多。单单分布在伊川上下的,便有二十多个新的城戍,分布在伏流城和孔城之间,几乎凡所地势显要之处,都有新的城戍增驻。

如此滴水不漏的城戍布置,也给李泰此番行军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他所部兵力虽然步骑皆有,但也基本都是轻装,携带的辎重武装不算太多。若是一路攻城拔寨的打过去,就算能够将伊川打穿,进入河洛地区后,必然也已经是人马疲惫不堪。

故而李人杰便提议可以通过蛮人的领地,绕过这些防戍要地。但是蛮人所居多是深山野涧,步兵可以翻山越岭,骑兵却很难顺畅同行。

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骑兵进入河洛地区,那进入的步兵只能是北齐驻守人马的活靶子,在野战中占不到任何优势,甚至连李泰之前赖以克制并战胜敌人骑兵的车阵都摆不出来。

抵达伊川之后,李泰并没有贸然有所行动,而是暂时驻扎在伏流城南面的伊川河谷之前,在李人杰的引领之下将左近所增改的防戍设施都认真的观察了一番,最终便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里的城戍建筑看似严密牢靠,但其实却有些繁而不要。

原本的伏流城、孔城选址已经深扼伊川地利,可以有效的拦截阻断南北人马的通行。如今所增加的城戍看似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加强了防守,但实际上却没有了防守的重点。

李泰见到靠近伏流城的几座小城还有通道直接与伏流城连接,看似是增强了伏流城的辐射范围,但实际是扩大了城池遭受进攻时的打击面。

这世上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王思政、韦孝宽那么卓然的城防能力,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高筑墙、深结寨便是避免被敌人攻破的不二法门,多修城总是好的。

但实际上,筑了城总不能干摆着,一定得派人驻守其中,这些防事才能发挥其作用。以往只凭伏流城一城三千乃至更少的守兵,基本上已经可以控制住这一河洛南面要道。

可是如今增设了这么多的城戍,每一城哪怕只驻百十人,就要增加几千守兵,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需求。而所增加的守兵,又会增加粮草负担和调度压力,从而暴露出更多的防守漏洞。

当然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漏洞也都不成漏洞。比如说北齐直接在此增驻上万人马,李泰就算再怎么分析,也得面对这满坑满谷各据要塞的敌军束手无策。

不过这样的情况可能不大,北齐若在此间便驻守上万人马,那在河洛之间、在河阳又该驻守多少兵力?真要大股精锐都投入到了河洛防区,那宇文泰直接带着大军就杀去晋阳一顿突突了。

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李泰便着令一批将士在这伊川南面河谷东侧伐木作栅、结成营垒,并且打造各种攻城器具,摆出一副要一路攻坚陷阵的架势出来,果然是将伊川北面几处城戍的守军都吸引到了南面这座城池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