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2 / 2)
元兴帝似乎是对这些颇有兴趣,随手拿起最上面的卷宗翻阅起来。
郁云骞见皇帝对此事颇为上心,连忙趁热打铁地继续讲起来。
“经臣调查,这其中光是被亲生父母卖去‘宰白鸭’的案子就有三十七例。大梁律法中写道,贵族官吏犯法,当罪加一等。那些犯了事的官吏富商早就该被处置了。故而,这些‘白鸭’只是为了活命而已,本就无罪。”
所谓“宰白鸭”,便是一些有权有势之人犯了罪,却又不愿意被判刑,于是就花重金“买命”。
穷苦人家会将自己的孩子卖给对方,替对方顶罪服刑,以此换取供全家人吃饱穿暖的钱财。
虽说“宰白鸭”并不合法,但正所谓有求就有供,律法也拦不住。
卖孩子的穷苦百姓家需要这个钱,再加上他们家中大多都有好几个孩子,有些铁石心肠的父母便甘愿牺牲一个,给全家换口粮。
而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来说,花些钱财不算什么,能保住小命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买家和卖家一拍即合,彼此都觉得自己从中赚到了。
时间一久,“宰白鸭”的生意在民间规模越做越大,俨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计脉络。
甚至还有专门的牙人负责收集信息,为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
只要是有意向的,就可以去牙人那商定好价格,然后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随着此事规模愈来愈大,也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一旦将人像货物一样放在市场上随意买卖,民间的交易就会从“双方你情我愿”到“一方被迫自愿”。
于是民间很快就接连发生无良父母强迫孩子送死的情况,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前朝乾安帝年间,朝廷曾大力整改过“宰白鸭”这一现象。
然而费时费力不说,效果还特别差。
买家不乐意还好理解,卖家竟然也不乐意!
他们觉得朝廷非要插手家务事,断了穷苦人家发财的路。
于是整改计划没坚持几年就失败了,民间“宰白鸭”这一生意反而是越做越红火。
“除了‘宰白鸭’的受害者,还有不少人是因自己的妻女被权贵所欺,试图为妻女报仇而成了逃犯。”郁云骞道。
“这段时间,臣将这些案件看下来,只觉民间疾苦远超臣所预料。一桩桩一件件都令臣心痛不已,也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陛下,如今我大梁内忧外患,民间早就动荡不堪,民心已然不稳。”郁云骞跪在元兴帝面前,一字一句道。
“此时我们最怕百姓对朝廷失望、齐国与北疆趁虚而入。所以臣斗胆恳请陛下广施仁政、加力推行。”
“若是陛下能够对这些落草为寇之人表达出关怀与怜悯,此事传到民间定能为陛下笼络民心。”
郁云骞见元兴帝眉头微展,心道看来有戏。
于是他继续说:“此外,据臣的外甥所说,他住在入云峰的这几个月里,从未见过那里的人作恶,更没做过一丝一毫伤害无辜百姓之事,反而还给当地的济慈堂捐了善款和过冬衣物。”
“并且,那里还有不少年轻力壮的男丁。陛下何不将他们为朝廷所用?也能为我大梁之江山稳固贡献一份力。”
元兴帝盘着手中的珠串,颔首道:“郁爱卿所言在理。”
“既然入云峰上的人并未打家劫舍、烧杀掳掠,便不可将他们与寻常匪寇一般对待。”
郁云骞闻言,面上一喜。
元兴帝继续道:“虽说他们曾经确实做过逃犯,但毕竟是被逼无奈,之后又再未做过违法乱纪之事,是该给他们一次机会。”
郁云骞连忙叩首道:“陛下圣明!还请陛下示下圣令!”
元兴帝沉吟片刻,开口道:“此事便由郁爱卿定夺好了。”
“只消量才而用便可,充军的充军,种田的种田。至于女子……想嫁人的就让她们嫁了,不想嫁人的也给安排个去处。此事郁将军比朕在行,就全权交由你去办吧。”
“臣领旨,多谢陛下圣恩!”郁云骞大喜过望,“陛下仁爱无疆,慧及黎庶。百姓必将深铭陛下恩德,世世不忘!”
元兴帝笑着调侃道:“郁爱卿说起话来怎么也文绉绉的了?”
郁云骞知道,元兴帝这是在打趣他不爱读书。
其实二人年少时都曾在碧山书院求过学,那时候郁云骞就是出了名的读不进去书。
后来果不其然,他选择了弃文从武,在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
郁云骞不好意思地笑笑,道:“臣这是太高兴了,将所学的全部文采都用出来以表谢意。让陛下见笑了。”
元兴帝哈哈大笑,摆了摆手道:“朕还有些公务要处理,郁爱卿也请便吧。”
郁云骞刚要拜别,却见元兴帝突然又想起来什么,转身看向他。
“只是朕先前交代你的事,切莫忘了。”元兴帝意味深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