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1 / 2)
“若父皇担忧‘皇家失德、天降警示’的流言在民间传开,不妨先下手为强,在流言传开之前转变风向。”赵承平建议道。
“哦?详细说说?”元兴帝放下茶杯,询问道。
“既然此事会被理解成天意,父皇可以请高僧开示,转祸为福。儿臣曾在书中读到过,火劫既成,尘垢焚净,唯余佛光普照,此乃涅槃之象,必有祥瑞降世。”
元兴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这倒是个好法子。不过我大梁国库空虚,拨银修缮宝殿一事,既不能拨太多银钱动摇国之根本,也不好显得皇家太过小气。此事你觉得当如何解决?”
赵承平想了想,跪下回话道:“父皇,儿臣愚钝,对于国库现状不甚了解。不过既然是涉及国库之事,便是户部的职责,父皇不妨与户部商议之后再做定夺。”
“六部各司其职,你说得在理。”元兴帝微笑着颔首道。
元兴帝又问了赵承平几句之后,便让他回去了。
待赵承平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元兴帝侧身对旁边的内侍道:“庆忠,你去把七殿下叫过来。”
赵承安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又忙了一整天,此时饿得不行,正专注于吃饭。
庆忠来叫他去御斋房时,赵承安满脸茫然,面带求助的神情看向李皇后。
“既然你父皇叫你过去,便去吧。”李皇后温柔地对赵承安说道。
“是。”赵承安只好放下筷子,乖乖跟着庆忠去御斋房见元兴帝。
元兴帝让赵承安在自己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来,问了同样的问题。
赵承安的回答和赵承平大差不差,这倒是让元兴帝颇为诧异。
于是他又问道:“那如果最终调查出来,发现此事与皇室中人有关,又当如何?”
赵承安飞快地想了一下贺听澜教他的话术,坚定道:“既然关乎皇室威仪,便不能交由外臣调查。儿臣以为,应当让朱衣卫去办。”
“那若是朝中有人有异议,朕应当采纳谁的意见?”元兴帝又问。
“敢问父皇,为什么一定要采纳某位官员的意见呢?”赵承安却没有直接回答,“儿臣以为,父皇身为一国之君,若是偏袒了某位大人,未免会寒了其余大人的心。”
“父皇英明神武,对于此事心中定然已有决断。既然如此,可以先任由那些有异议之人自行争辩,然后再让信得过之人替父皇说出想法。此时父皇就可以说那位大人的意见最合适,予以采纳。”
元兴帝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你这孩子,果然机灵!”元兴帝龙颜大悦,拍了拍赵承安的脑袋。
这时,徐锐进来禀报道:“陛下,宝殿走水一事已调查清楚,当时并无可疑人员在宝殿附近出没。只不过,其中一个烛台没有防火罩,据负责摆放烛台的僧人说是防火罩坏了。”
元兴帝露出一个了然的笑容,起身道:“庆忠,传所有人去法堂,朕有要事相商。”
第198章
夜晚, 元兴帝把文武百官、后宫妃嫔、皇子公主,以及慈云寺中最具威望的几名高僧全都召集到了法堂。
架势如此隆重,引得众人私下里议论起来。
有说今日宝殿走水是有人故意为之,有的则觉得只不过是一场意外。
但不管是因为什么, 元兴帝能在这么晚还叫大家过来, 显然是有要事宣布。
果不其然, 元兴帝在主位上缓缓坐下, 开口道:“朕叫诸位前来, 就是想说说宝殿走水一事的调查结果。”
“经徐总领与寺中僧人调查得知, 宝殿内总共有二百五十六个烛台。原本每个烛台都应有防火罩保护, 然而今日突然坏了一个。”
“据僧人所言, 以前也有过防火罩损坏之事,并未引起走水,所以这次也没有太当回事。谁知突然地震,烛台不慎摔落,这才点着了地毯, 最终导致佛像底座被烧损。”
“从这些证词来看, 此事的确是一场意外。”元兴帝说着, 话风突然一转。
“然而,今日乃是浴佛节,防火罩偏偏在今日损坏,偏偏正好掉落在易燃的地毯上,又偏偏在今日地震。种种迹象实在可疑,朕怀疑存在有心之人可以为之。”元兴帝鹰一般锐利的眼神扫向堂中众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