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1 / 2)
她和那名侠客不过是萍水相逢。
然而如今的凌岁寒于她而言,已不再是一个陌路人。
尽管她们认识时间不长,却也不知为何如此有缘,这些日子接二连三发生的种种事将她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初次相遇时对彼此的偏见误解得以逐渐消融,凌岁寒的坦荡直率、疾恶如仇,她都看在眼里,也颇有好感;而今日凌岁寒拼命救她之情,她更是记在心里,由衷感激。
偏偏人就是这么奇怪,你所不熟悉的普通人做了一件你极不认同之事,你可以心平气和对待:你所在意的朋友做了一件你极不认同的事,你反而忍不住生气,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而凌岁寒听到此处,登时火冒三丈:“律法?你是不是忘了今天害你的那些人都是什么身份?他们哪一个不是朝廷的官兵?”
“朝廷官兵又不能代表律法。”谢缘觉毫不犹豫地反驳,“他们这么做,本就是违法之举,而这其中是否有人犯了死罪,是否应该被判大辟之刑,须得经过层层审理,才能有最后的判定。生命……没有办法重来一次的……”
因此,不止大崇朝,历朝历代在制定律法之时,对于死刑罪名,都是如此慎重。
凌岁寒冷笑:“你怎么这么天真?长安乃大崇都城,在这里当官,多少双眼睛盯着?他们敢在这里干这种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事,你以为他们上头的人就会把你说的律法放在眼里吗?所谓上行下效,胡振川只不过是一个区区铁鹰卫将军,就能够如此胆大妄为,如果……”她说到这儿,语音一顿,下意识握紧左手的拳头,“如果是权势强过他百倍之人,伤害了你的亲人朋友,律法绝对无法惩处,你还能这样不管不顾,任由他逍遥法外吗?”
听到前几句话,谢缘觉张了张口,似乎还有什么想说,而待到凌岁寒最后一句话落下,谢缘觉神色明显一愣,登时哑口无言。
其实,倘若是在十年前,谢缘觉对于凌岁寒言论绝对是半点不信。
在幼时谢妙的眼中,她的祖父——当今天子谢泰——乃是百年难遇的一代明君,大崇朝在他的治理之下,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纵然后来太子伯父与凌伯父被同时冤杀,再后来舅父又受诬陷流放而亡,她也始终认为阿翁是被奸佞蒙蔽,虽然有错,但罪魁祸首是制造冤案的奸臣贼子。可是如今她终于离开隐居多年的幽谷,重回长安,尽管才短短十余日,但与铁鹰卫的接触,让她再无法让她忽视现今官场的黑暗腐败。
这和从前她听闻的大崇朝完全不一样。
阿翁究竟是什么时候变的……大崇朝究竟是什么时候变的……
胸腔间的不适感在这一刹那儿突然涌上来,尤其是那一种绵绵密密的犹如万蚁啮噬的疼痛也在心上蔓延,谢缘觉低下头,以袖掩口,忍不住咳嗽了两声。而凌岁寒见她陷入沉默,还当她已被自己说服,又忽听见她的咳声,略一迟疑,正要开口劝她先好好休息,哪知她却在这时缓缓地摇了摇头。
“他们视律法为无物,固然是错,那便应该整顿朝堂风气。”虽然谢缘觉也明白自己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究竟要如何整顿这风气确实是个难题,但她心中的原则是永远不会变的,“无论如何,这世上没有谁有权力夺走另一个人的生命。”
“好!我明白了,你是大善人,我是大恶人!”凌岁寒才消一半的火气又瞬间窜到最高,怒形于色,“看来是今天是我多管闲事,不该出手!”
言罢,她拂袖而去,头也不回。谢缘觉立刻跟着起身:“我不是这个意——”话未说完,再次剧烈地咳起来,而每咳一声,她心口的疼痛便被牵动得更加厉害。这时凌岁寒已一脚踢开房间木门,又往外走了几步,突然停下步,从怀里摸出一个什么东西,猛地一下扔到了前方草丛里。
望见她的动作,谢缘觉不禁好奇凌岁寒扔的到底什么物件,忍痛抬眸望去,忽又觉眼前一花,门外景物都变成了这重重虚影,身子一软,登时摔倒在地。
只听“咚”的一声闷响,让凌岁寒不由得一愣,她回过头,见谢缘觉整个人已躺在地上,大惊失色,忙忙返身回屋,将对方扶起:“你……你这是怎么了?”
谢缘觉脸色白得吓人,全身冷汗淋淋,颤抖不已,唯有持着数枚银针的右手虽然动作极为缓慢,但始终保持着似磐石一般的稳定,花费了许久工夫才将银针分别刺入自己身体几处要穴。凌岁寒有心帮忙,却无能为力,只能一只手牢牢扶住她的身体,让她靠在自己的臂弯里,却在这时,忽闻身后响起一阵极明显的脚步声。
凌岁寒霍然回头:“谁?!”
“你、你们……没事吧?”门外站着的乃是一名约莫六十岁左右的老妇,相貌普通,眼角布满皱纹,身上穿着的都是粗布衣裳,眼中露出几分惊惧,但更多的是担忧地望着她们,“寺里有几位法师颇通医术,需要我去请她们过来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