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124节(2 / 2)

李泰又看看那心情仍未从与亲人分别的悲伤中平复的柳昂,不由得感叹他这里真成托儿所了。不过饮食起居之类也不用他操心,柳敏自留下十几名家奴照顾儿子,他这里只需要提供一个住处就好。

又过几日,表哥崔谦再次来访,与之同行的有一个名叫李缋的中年人,在朝担任散骑常侍。这李缋同样出身陇西李氏,故司徒李琰之的儿子,从辈分轮起来,李泰还要称一声叔父。

李泰出谷将两人迎入堂中,面对这个李缋,他还是有点尴尬。因为他们陇西李氏跟长孙家的亲戚关系,就是源自于李缋一家。

早在北魏还没有大乱时,长孙绍远的同母弟长孙士亮年仅十岁的时候就娶了李琰之的闺女,算起来李缋正是长孙士亮的小舅子。

“往年神州大乱、亲属离丧,人心不安。如今适乱多年却仍情裂难弥,至亲者竟然相见不识,实在是让人对望伤感。阿磐你的时誉贤声,我闻名已久,前有杂务缠身,一直憾不能见。就乡来观,果然风采迷人,我家喜得少壮啊!”

李缋见到李泰后,倒没有直接责怪他伤害自家亲戚情谊,拉着他便先赞赏几句。

李泰也陪着说了几句客套话,并给表哥崔谦递了一个询问的眼色。这个年代同族同姓关系未必亲近,长孙家一门亲戚尚且裂痕深重,各人的人际关系也因处境而有不同。

拿旧年的河阴之变来说,他们这一脉陇西李氏嫡系子弟就死伤惨重,如果不是自家老子锦鲤附体,这世界有没有他还另说。但李琰之一家却受累不深,仍然在尔朱家掌控的洛阳朝廷任职。

李泰也不是孤独缺爱,遇到一个同族中人就要握手攀亲戚,他搞长孙家的时候,也压根没有在意这一层亲戚关系。

崔谦还没来得及给李泰什么暗示,李缋便又对他说道:“前者事情纷扰,我也有知。事因对错暂且不论,本该相亲互助的人家却裂目成仇,这是世道给人情带来的伤害。

但幸在瓜葛之内的亲缘仍在,仍有可作弥合修复的余地。眼见元月渐近,阿磐你能否随我入京,咱们去故亲邸上道歉请谅,不要再让这纠纷延续、招人嘲笑?”

李泰还没来得及开口回答,崔谦便抬手摆了一摆。但就算没有崔谦的暗示,李泰当然也不会轻信其人。

略作沉吟后,李泰才又说道:“我想请问叔父,此行发此声言,究竟是叔父自己心意,又或者是冯翊公家人所计?如果叔父以为我这么做更好,我也不是怯于担当之人,便随叔父同往又如何!但若是有邪情杂扰,逼得叔父难发直声,也请叔父能将详情告知!”

李缋听到这话,神情便有些难看,低下头去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又开口说道:“阿磐你既然这么说,我也不该瞒你。你应知我家你姑母早年入为上党王家新妇,只恨天年不寿,早早便弃世而去,唯留一息尚在人间。日前冯翊公入户访见,道我家若是不能从善解决此事,便要绝此一门情义,并不准山尼再嗣其宗……”

李泰听到这话,眉头便皱了起来,看来这长孙家真是要针对他全方位打击。

“西奔以来,我与你伯父都闲散于事外,没有长盛的势力可以关照亲者,也深惭未能给阿磐你扶护关照。冯翊公既作此言,便绝不会善罢甘休。山尼是你姑母唯一血脉,若是不容其家,受诬为名教败类,则难免生者悲凉、亡者不安……”

李缋又一脸愁色的说道,神情中颇有无助怅然。

若长孙家以别事要挟,他们兄弟也不必如此苦恼,可若是废了他们陇西李氏所出之子的嗣位,侮辱性既大,而他们又没有太好的反制手段。

长孙家这种事是做惯了,可他们如果处理不当,这件事会对他们陇西李氏子女婚配整体上都会有一个极大的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还是时势不同,如今他们兄弟可没有任何让长孙家忌惮或仰仗的地方。

第0206章 塞翁失马

李泰在听完李缋的讲述后,一时间心情也颇复杂,并且有点哭笑不得。

你这次可真是惹恼我了,如果还不赶紧登门来认错受罚,我就要对我家子侄下手了,你怕不怕?

虽然听起来有点古怪,但意思就是这个意思。也不能说长孙绍远这逻辑有问题,他就是要扩大到针对整个陇西李氏的打击,为此不惜自损八百,也要把面子讨回来!

面对这种混不吝,李泰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进入关西以来,他之所以跟李琰之这一系的族人们接触不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霸府范围内,而李纲、李缋兄弟俩显然一直都是偏近于元魏皇室的立场。

长孙绍远这么搞,不只是要彻底跟陇西李氏撕破脸,更是要把他们亲近朝廷的人推到对立面上去,是要凭实力做个搅屎棍,把他们这些仍然亲近元魏的小火苗给扬了。

怪不得宇文泰给长孙绍远这么大的搞事空间,甚至就连太尉之位都纵容其一言废之,他是看清楚了这长孙绍远底色如何,再怎么搞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出来。

所以说这国运家运真的是有点玄术在其中,东边的高欢父子别管私德如何,个人能力都是杠杠的,西边的宇文泰叔侄父子也都不差。

长孙家国之巨勋,当然也是凭实力风光过,但当运势不再,就变得有点不知所谓。好歹后人里还有长孙晟父子,让这个家族再雄起一把,成为关陇最后的老大,感情是在这里卡cd攒智力憋大招呢。

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怪长孙绍远,毕竟在其视角看来,李泰这件事的确干的不地道。大家好歹还是面子亲戚,你却把我老子牌位扬了,这事如果不能找回场子,我家颜面何存?

李泰是有一点吃软不吃硬,如果李缋见面就责怪他做事太过分,那也没有必要再谈下去,看我不爽咱就开干,老子要怕了你们、老子跟你姓!

可他只是一脸忧愁的诉苦,这件事又是李泰惹出来的,那他就不好置之不理了。

“冯翊公忿声大作,我不敢狂言无错,只是没想到竟会连累到叔父你们。原本纠纷挑衅事起于我,理当负荆请罪,但事情之中另有曲隐,叔父你想来不知……”

李泰又兴致勃勃的把长孙家那点糟心事讲述一番,并略涉及大行台对此谋计,转又一脸无奈的说道:“如今这件事情,已经是旷谷荆棘,该要如何了断,已经不取决于我,也不取决于冯翊公。即便我肯登门致歉,这件事也没有善了的余地了,希望叔父你能体谅我的苦衷!”

李缋在听完之后,一时间也是惊讶的有些说不出话。

他当然知道长孙家兄弟是有些隔阂,但却没想到隔阂竟然已经这样深重,半晌之后才长叹一声道:“子彦于户虽然憾失掌祭,但论齿总算居长,家势大计弄作玩笑,还有什么面目去拜先人!故上党王虽然私德有惭,但观子彦入世所为,若是以之为嗣,家计恐怕更加萧条啊!”

李泰听到这话也是一乐,他之前共大行台、和表兄们之间都有讨论长孙家这狡兔三窟究竟是谁操作的,全都比较倾向就是长孙子彦。

不只是因为长孙子彦最嫉恨长孙绍远夺了他继嗣之位,更在于长孙子彦这家伙本身就是一个跑路先锋,其所临阵脱逃的事迹不止一桩。

李泰之前辱骂赵贵是贼军之向导,但跟长孙子彦相比,赵贵起码也是列阵交战、打不过了才跑,可长孙子彦简直就是望风而逃,根本不给敌军与他交战的机会。

“这件事,我觉得李散骑你也是思虑过于深重了。此世并非承平世道,人也不可独恃门荫谋生。但得志力不匮、时运相加,即可卓然成器。嗣或不嗣,也不足以毁人一生。”

崔谦在一边开解李缋,并指着李泰说道:“譬如阿磐,他孤身行入关西,全无人势依仗。但只短短年余光阴,于事中健壮让许多痴长之类都大惭不及。李散骑你今为别人家事忧困,或许来年其门家势还要仰仗这不得亲长爱护的少辈担当。待到那时,是贤是劣也不由两三口专断,人眼舆情自有分辨!”

李泰倒是很认可崔谦的说法,也觉得李缋对此有点太过看重了。

毕竟李纲、李缋兄弟俩跟他、跟崔谦他们的经历都大不相同。

早年的河阴之变既没波及到他们家,头上还有一个父亲李琰之为他们遮风挡雨,一直到孝武西迁的前夕李琰之才去世,而后他们兄弟就跟随孝武帝一路西迁。

来到关西后,又面对一个霸府独大、皇权架空的局面,他们这些元魏忠臣们无掌势力,也没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对人对事仍是老一套的看法,甚至将门荫声誉看得比往年还重,毕竟除了这个他们也不剩啥了。

李泰也知道,要让李缋短时间内便扭转对人对事的观念看法也难,便又开口说道:“事总因我而起,不可置之不理。冯翊公家事如何操持,我实在无从置喙。但这位表兄若实在门中不容的话,我也不会坐视不理。他若肯于屈就,请叔父将他引来我处,虽然无从筹谋坐望公卿的显途,但只要有奋进之志,我也一定会助他扬名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