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80节(1 / 2)

不多久,帐幕外便响起一个大烟嗓的声音,李泰抬眼望去,便见到一个中等身材、高低肩的红脸胡人在众军卒簇拥下缓步走来,再细打量两眼,才发现不是高低肩而是长短脚,只是上下身比例不甚协调而使得下肢不够显眼,此人想必就是侯景了。

他本就是一个肤浅的人,也难免以貌取人的俗念,心内正自感慨见面不如闻名的时候,侯景已经走到了帐幕中央,因见王思政仍然没有起身相迎的意思,便也顿足不前,同时视线一转落在了坐在王思政一旁的李泰身上,脸色顿时一沉,抬手一指李泰并怒声道:“我将共王使君商讨要务,闲杂人等一概逐出帐外!”

他这里话音未落,后方便有数名劲卒迈步入前,昂首挺胸便要将李泰叉出席外。

眼见侯景把因王思政倨傲而生的怒气洒在自己身上,李泰不免顿感无语,扭头看了王思政一眼,见其完全没有要开口发声的意思,而侯景部卒已经行近,他索性便抽出佩刀而后一刀斩在面前木案上,同时怒声喝道:“有累王使君久等者,岂止尔曹!援军入此业已逼退东贼大军,长社城却仍未见交付,尔等莫非自毁前言?此行若为献城,具席以待,若非,速去勿留,归城待死!”

侯景自然是因为王思政的傲慢态度而心存不悦,同时又瞧这英俊醒目但却没有眼色的小将极不顺眼,但却没想到这小将竟比他还要暴躁得很,一言不合便要抽刀干他,脸色霎时间变得铁青。

然而不待侯景发作,王思政已经陡地站起身来,指着李泰便顿足怒喝道:“李伯山,你放肆!不要以为你连败敌将、新功河桥便无人可制,若再如此骄狂无礼,我即刻便夺你职权、发送归国!”

这、这……

李泰见王思政一脸暴躁愤怒的望着自己,一时间竟有些反应不过来,观其神情语气,严重怀疑这家伙是把之前的怒气积攒到现在才发作出来,但也很快明白了王思政是要他继续红脸的演下去。

于是他便也站起来,针锋相对的怒视着王思政喝道:“末将自有受命之处,不劳太原公训告!今奉大行台所命接收长社城,城池一日不得,一日不离此境!太原公若欲挟私愤以报复,末将亦绝非逆来顺受之人,倒想尝试一下是我筋骨刚直还是太原公权柄强硬!”

“你、你们……王使君,这是?”

侯景本来是因被李泰指着鼻子喝骂而愤懑不已,但他这里还没来得及发怒,却见对方已经吵闹起来,一股怒气在胸腹之间积郁下来,很快便转为了满腔的疑惑,瞪眼望着王思政发问起来。

王思政闻言后先是瞥了侯景一眼,但当视线余光扫过李泰时,却又忍不住冷哼一声:“竖子难共大谋!大行台使你来援,分明是不欲我成事河南,又因河桥新有突破,故而用此强徒害事!”

李泰听到这话后眉梢也是一挑,虽然彼此是在做戏,但总觉得王思政似乎是有点假戏真做、带上情绪了。

他自然也是不甘落后,抬手硬将斫在木案上的佩刀抽回,继而便冷笑道:“末将用事以来,从来也不回避宿老前辈。太原公嫉妒少进俊才,着实可笑。

仅此短年之内,我先败高岳、厍狄干,又败斛律金、薛孤延,皆是贼中凶顽之类。区区侯景,又何足惧?刀下直见生死,无谓腆颜卖老!我若败,是技不如人,贼若败,是自寻死路!”

讲到这里,他便将自己佩刀收回鞘中,又转头望向站在一边、脸色已经变得非常难看的侯景说道:“失声老狗,无人垂怜。丧志匹夫,生不如死!我敬侯某旧年凶悍顽强,今日有幸奉命南来,知你恐怕不会践行前约、交出长社,便与你相约死斗此城,各凭勇力竞取,无谓奸猾用计、贻笑人间!”

侯景这会儿还有些不在状态,但也已经隐约有点明白过来,他同样也不是什么逆来顺受的善类,当即便脸色一沉,指着李泰怒声道:“竖子急欲寻死,我又何吝赐之!”

说话间,他又转头望向王思政冷声道:“你国人事,我无意过问,但若今日邀我至此只是观此参军戏,王使君以为我无事清闲?无论何人敢犯我城池,我必引兵击之,不死不休!”

很明显,侯景是觉得这两人是在他面前演戏,这样的伎俩他自己就不知用过多少次了,自然不会被随便吓住。关系到一国军政大计,又岂会如此儿戏。

王思政听到这话后,脸上神情变幻不定,牙关都咬得咯咯作响,视线在侯景和李泰身上来回移动,过了一会儿才突然吐出一口浊气,浑身的气劲仿佛都泄出,一脸颓然的坐回席位中,摆手对李泰说道:“李伯山,你去罢,要做什么我不再过问,是生是死也莫来扰我。”

李泰自知这会儿已经到了考验演技的关键时刻,他如果只是一味的嚣张桀骜,怕也不会引起侯景的警觉重视,于是便又对王思政冷笑道:“太原公大不必因我年少而作小觑,以为我只是贪图河阳之功而无意河南,但其实真正贪功者乃太原公自身。

公若能不受其所诱而固守于荆州,待南人军进悬瓠而东进阻之,则侯景直露于东贼大军刀锋之内,四方俱无策援,掐指待死而已。南人所贪者河南而已,又岂是一景?待其两下相持颍川,我军出豫西,南人兵进淮北……”

“住口!”

侯景本来嘴角噙着冷笑,但在听到这里的时候,脸色却是骤然一变,顿足喝阻不让李泰继续讲下去,然后便又怒视着他沉声道:“小子究竟何人?”

第0506章 建事荆襄

侯景这样的人,不说无所畏惧,起码也是胆大包天,绝难受人恫吓。能够让其感到惊惧的,必然是已经触及到根本、人力所不及的难题。

当下这个时节,侯景可以说是整个天下所受关注度最高的人物,其人一举一动都牵连着天下大势的变化,但在这一份高关注度之下却隐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天下人所关注的最根本的还是河南这片土地的归属,至于侯景则仅仅只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赠品。

眼下侯景是巧妙的利用了诸方各自力有未逮又彼此牵制的局面,将自己与河南之地绑定起来,营造出一种其人归属何方、河南自然就会归于哪方的假象。

但实际上,侯景投靠谁和河南归属于谁本身就是两个问题。如今的侯景早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南地区,甚至就连独立存在于这片土地上都非常困难,所以其重要性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重要。

事实上除了南边颅内高潮的萧老菩萨将侯景当作一个宝贝疙瘩,北边谁也没把侯景当一盘菜。西魏这里压根就不相信侯景会真心投诚,至于东魏这边,侯景也不重要,没有侯景才重要。

虚张声势的人最怕别人看破自己的伪装,侯景本就以狡黠著称,又怎么会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处境?包括周边诸方势力对其态度如何,他也是经过了诸多权衡设想。

李泰所描述的这种情景,对侯景而言无疑是最恶劣的情况之一。

他与东朝的矛盾是最尖锐、最不可调和的,双方之间全无和平共处的可能。而南梁与他之间的矛盾最小,彼此间有着极大的相同利益诉求,也是最容易走到一起的。

可如果西朝拒绝他的诱惑,转而武力干涉阻拦他与南梁之间的军事合作,那对侯景而言不异于灭顶之灾。

原本这样的情况发生几率极小,毕竟三国政权中西朝势力最为弱小,再与南梁交恶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诉求,只是给东朝平叛提供了便利而已。

可是随着西朝在河桥方面获得巨大突破,已经享有河洛方面的战略主动权,那么侯景之前所抛出的诱饵也就变得不再香甜,甚至成为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李泰与王思政之间的争执,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这种路线之间的矛盾,一者对于河南局面已经失去了耐心,并且不想再继续进行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一者却仍贪图侯景给画下的大饼,希望能够继续接收侯景所让出的势力范围。

但侯景之前不为所动,因为这本身就是西朝内部纠纷,而且王思政已经将他所抛下的饵吞下大半,哪能说退就退?

对于李泰这个近来声名鹊起的西朝少壮,侯景自然是知道的,哪怕是不认识,在听两人一番争吵之后也已知晓其身份。

虽然其人近来战功赫赫,侯景却并不觉得其人有质疑和对抗王思政的资格,故而只将两人争执当作做戏,并不怎么放在心上。

可当李泰矛头直指王思政贪功冒进,并且指出可有另一种应对方案的时候,侯景是真的有点慌了,不只是因为害怕李泰所指出的那种情况,更是因为眼前这小子在西朝的话语权似乎是大的超乎他的想象。换言之,这小子说要干自己可能真的有能力干过来!

对于侯景而言,他眼下就等于是站在了刀尖枪刃上,只有努力维持各个方面的平衡才能存活,任何一点微小的变量都有可能将这一平衡打破,故而需要小心翼翼的维持。

若在平时,侯景自然不会将区区一个后生晚辈的威胁放在眼中,也乐得给予对方最为残酷和深刻的打击,可是如今他所处形势危若累卵,自然不愿再盲目树敌。

李泰这会儿是深感目中无人的快乐,当他肆无忌惮起来,哪怕是侯景这混世魔王也不敢随便对自己吹胡子瞪眼。

当他听到侯景问话的时候,登时便将眼皮一翻,一副深受羞辱的模样愤慨道:“侯某竟不知我是谁人?哼,怪不得势孤力穷、难能自保!天下大势譬如奔流,浩浩汤汤、人莫能阻。你等镇人诚然桀骜一时,但今仇怨内结、不能相容,自给天下英雄出头之地!你不知我,但我足下的尸骨却多你的同类故交!”

侯景听到这话后便也冷笑起来,视线上下打量着李泰:“李伯山的名号,我确有闻。本以为应该是一位教养得体的名门君子,却不想小小年纪便目中无人、骄狂可厌,不只羞辱门风,也连累你丈人独孤如愿识人之能为群众所笑!”

李泰闻言后也不羞恼,只是又大笑道:“我岁当少壮,志在立功,余年修德未迟。侯某人虚名早著,运蹇途穷之际却仍食言而肥、亏败德行,这才是真正的人间笑料!

太原公受你欺诈蒙蔽,我却不会。河南本非我功业之地,无利可图,心智自明。三日之内,若不交出长社城,我必来邀战。先叛于东,再恶于西,一旦开战,天下自知侯景全无信义,而你所部群众必也知你无意于北、实望于南,势力崩溃必也不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