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98节(1 / 2)
“使君威武!万胜!”
帐内不知谁人起了这么一个头,很快便有人有样学样的喊叫起来。初时还只大帐之内,继而便扩及到了帐外军营之中,乃至于响彻整个汉水北岸。
李泰听到将士们呼喊声,心中也是不免豪情洋溢,再看那两名使者包括一同被引至帐中的蔡大宝各自都面有沮色,便又和颜悦色的对他们笑语说道:“两边能够止戈修好,诸君之力也。请归后转告贵府萧大王,我自知前事不当独诘萧王,但入镇以来所见人心惶惶、民情不安,若不奋起,恐将不治,不得已为此险计……”
几人听到这话神情更苦,你还不如干脆就说看我们不顺眼、上来踹两脚,也好过明告我们就是为的杀鸡儆猴。
“幸在萧王仁厚为怀,愿意捐弃前嫌、重修边睦,我亦深受所感,就此罢兵,不复再前,以免惊扰汉南百姓。前情虽然有裂,弥后必然更新。”
说话间李泰站起身来,解下腰际佩刀着员递给蔡大宝,继而便又说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但使人间和气不失调和,谁又会意气激扬、以命相斗?萧王尊体雍容、胸怀更大,解此凶器,请奉于王前,以王祥和之气感化这凶铁顽兵。”
蔡大宝见状后连忙两手举起捧着这柄佩刀,欠身回答道:“下官一定将使君雅意转告大王,盼望两边自此以后群声论道、再无金铁交鸣!”
此间正事结束后,那使者杜岸便又入前请求能够讨论一下他被俘兄弟杜幼安事,瞧其焦急神情,看得出也是手足情深。
这种小事自不值得李泰出面,他自己的爸爸还被扣在襄阳呢,索性便安排一名门生与之商讨救赎俘虏事宜,而他自己则就是跟蔡大宝讨论该要如何赎回他爸爸了。
“首先多谢萧王与蔡参军等对家君关照之恩,前者家国不安,以致父子失散于人间,让我背负不孝之仇。此恩深矣,倾家难报!”
待到屏退众人,李泰便站起身来对蔡大宝深作一揖。
蔡大宝见状后忙不迭侧身避开,并有些手忙脚乱的还礼道:“使君言重了,令尊风采脱俗、学识富丽,虽然漂泊江湖,不失澹然之志,我幸从与游、获益匪浅。虽济之饮食,但却得映灵光,实在不敢自夸关照。”
“蔡参军不必自谦,家君亦曾教我,有恩必报。今在戎行之中,事物调度有失从容,但大恩却不可俭谢。今者且具礼册,敬请笑纳。归镇之后,月内再遣员于此敬赠,若短寸帛,蔡参军可以白于天下笑我忘恩负义!”
李泰掏出一份早就拟写好的礼单,直接递到了蔡大宝的面前,蔡大宝却连连推却不肯领受、甚至都不看上一眼:“使君知恩图报、孝义感人,但我与令尊结义本不在物,贸然领受、有亏情义……”
见蔡大宝如此反应,李泰也不由得感慨原来南梁也并非尽是唯利是图之辈,但他还是着员取来火盆将礼单投入其中并正色道:“此事天知矣!蔡参军高风亮节,我不该以俗物玷污。但天下不安久矣,南北离乱不乏,家君得全是幸,更不知多少人客死异乡。
若蔡参军实在不愿纳货于私门,那么我冒昧恳请蔡参军能用此赠货造楼于襄阳城中,抚恤济助失乡寓居之客,我亦于穰城之中造楼以应,蔡参军肯否应事?”
蔡大宝眼见李泰盛情难却,所提出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略作沉吟后便点头道:“使君着眼宏大、义气感人,某得授计、附于骥尾,荣幸至极,安敢推辞?”
听到蔡大宝答应下来,李泰也颇感高兴。
他本就一介俗人,所思所计名利而已,信中已知蔡大宝对他老子颇多关照,受人恩惠若不表示也会感到不自在,既然蔡大宝不贪财货,索性便助他扬名。
顺便借着此事调和一下江汉之间的南北矛盾,让人们不要再视对方为生死之仇。至于他在穰城中造这么一座楼,当然也是为的日后方便招揽南梁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才。
“岳阳王乃皇家宗孙,人间事物想必无求于我,但我亦不可无所表现。前所据得下笮、樊城等诸城戍尽数归还,以全王之治土!”
李泰又讲到对岳阳王萧詧的报答,同样非常豪迈,他本来也无意驻兵此间,不待对方开口便先提出归还失地,并且还要埋下一个钩子:“得于此、返于此,非礼也。此番攻进,使我得见贵府人事弊病重重,乡里凶顽竟敢自恃乡资而骄狂无礼、谋逐名王,实在可恨!
此等不忠不义的宗贼恶徒,人人得而诛之,萧王若欲荡平,我愿遣兵助之、报答前恩。贼破即还,绝不逗留叨扰,请蔡参军归后一定要转告此情,我于沔北静待萧王信使。”
第0543章 父子团聚
“强而不虐,知恩必报,有仁勇之风,李仁略有一个好儿子啊!”
襄阳城中,当岳阳王从蔡大宝口中得知李泰愿意归还前所占据的城戍领土、作为他善待其父的回报时,忍不住便笑逐颜开,并对李泰连连夸赞。
他之所以诸多容忍、急欲求和,也是因为汉北领土的丢失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如今失土尽皆归还,且还不需要他派遣一兵一卒,以仁义感化敌将,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比那些只知道好勇斗狠的武夫高明得多。旁人如果再想据此向他发难,也只是助他扬名罢了。
李泰此番不只是归还失土,更是赠送给岳阳王一个雅重士流、德洽远邦、威服异国的美好形象。
这无疑会大大提升岳阳王的个人名望,这在本来就重视时誉品鉴的南朝政治生态中,就等于直接增加了岳阳王的政治资本。
单单只是这一点,岳阳王已经是倍感满意。
正如李泰所言,他身为天家贵胄,对于人间俗物不仰他人,可是这种政治资源的获取机会却是分外难得,尤其是以他这样一个比较尴尬的身份,获取名望资历的难度又比别人大得多。
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后,可以说只要他在雍州刺史任上不犯什么大的错误,或者被人不计代价的针对,朝廷一般也不会考虑撤销他的职位。
毕竟如今的李泰也称得上是虏廷名将,少壮英勇且纵横东西、无所禁忌,如今的战绩又要加上一条饮马汉水。国中换了其他人来镇守襄阳,谁敢笃言能胜之?唯有他岳阳王萧詧,一言可退敌师!
因此岳阳王这会儿心头阴霾尽消,羞恼烦躁更是荡然无存,而当听到李泰表态愿意出兵助他收拾治内豪强大宗时,他也下意识的忽略这提议中的险恶一面,只是又感叹道:“非常之人,乃成非常之事。这李伯山旧年投附关西,可谓势穷。区区短年之内便时名鹊起,想必也是因此公正好义的怀抱秉持。我虽然不用其力,但却敬重其人。”
讲到这里,他又望着蔡大宝微笑说道:“李仁略寓居此乡,蔡参军共之最是友善,诸多照顾。那李伯山如此崇恩尚义之人,想必也不会冷落蔡参军吧?”
蔡大宝听到这话后便也不作隐瞒,将李泰打算如何报答他的事情讲述一番。
“这李伯山,真国士也!燕筑黄金台,千金市马骨,皆古人求贤若渴之行径。若非襟怀博大、雄计待张之人,又怎么会谋设高楼馆阁广济逆旅之人?若平生所计唯朝夕两餐、四季寒暖,又何必推仁及人、访贤于众?”
岳阳王本就爱好招揽才流、蓄养门客,且还因此刚刚获得丰厚回报,此时听到此计顿时便忍不住大加赞赏起来,并又对蔡大宝说道:“此事虽然肇于两位言论,但本就是大公尚义的好事。襄阳本多逆旅悲客寓居谋生,亟待救济。我今且借两位智慧,共事参谋,蔡参军不要怨我多事啊!”
“岂敢岂敢!大王本就赏贤爱士,有孟尝之风,肯预事中,乃天下亡人之幸!”
蔡大宝闻言后连忙说道,当然不会在这件事情上扫了岳阳王的雅兴,当见岳阳王心情正好,才又开口请示道:“汉北李大都督虽未直言,但其思亲之情溢于言表。既然已经两下止戈、重修边睦,下官斗胆请问需要何时礼送李仁略北去?”
“人之所以能够相谋于事,在乎信义。李伯山他既然豪迈许诺,我又怎么会斤斤计较、不肯归其至亲?便在明日,请蔡参军再劳行一程,代替我礼送李仁略北去。”
既然对方都这么豪迈敞亮,岳阳王也不想被对方看低,当即便表态说道,但是很快又脸色一变,长叹说道:“唉,终究是我仍然势力微弱啊!纵然有投奔麾下的才流,也不能留用于治内。
这李伯山气魄雄大、风骨可观,兼之仁勇多智、君子秉性,若能投我门下,来年未必不能成我之韦虎。可惜、可惜……”
讲到这一点,岳阳王真是满腹的遗憾、绝非作伪。
虽然彼此还没有见过面,但仅仅只是他自己所知所见李泰的事迹就已经让他非常欣赏,其人出身年龄、行事作风等等,可以说是都深合其意、无可挑剔,如果可以的话,他都想以府中这上千门客换取李泰一人为其幕僚。
不过这注定也只是想想罢了,抛开他这一个宗孙王爵的身份,如今李泰在西朝的权柄势位都已经不逊于他。哪怕他再有热情,也深知招揽对方为己所用乃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出于对李泰的重视,岳阳王在这一晚又亲在王府设宴款待李晓一番,希望他北去之后也不要忘记寓居襄阳的这段日子,能够为两方边睦友好继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