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299节(1 / 2)
他自己有点不知该要如何面对父亲,看样子他老子面对他的时候也是有点别扭。父子分别数年,他俨然已经成了关西霸府少壮军头,而他老子却一事无成、甚至沦落到被当作人质筹码,这无疑是有点废。儿子越优秀越反衬出自己的无能,显然还得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这一事实。
但无论如何,父子重逢总是一桩大喜事。眼下仍然身在敌境,为免乐极生悲,李泰又打起精神巡营一番,确保没有什么异常之后,这才回帐休息。
第二天一早,李泰起床后便去拜望父亲,而李晓也很早就起床了,见到儿子时神情还有些羞赧,虽然不记得昨晚醉语絮叨,但心里的一些感想和情绪短时间却难释怀。
“此间战事还有一些事情收尾,营居多有不便,我想先安排别部人马护送阿耶先返穰城,阿耶意下如何?”
父子共进早餐的时候,李泰趁机请示道。
李晓闻言后便说道:“你职事为先,不必以我为计。久别重逢,后事仍长,你父虽老未朽,不需要事事都扰少辈,自去亦无妨。”
听这语气还有一点要强,李泰也不由得一乐,他当然不能任由阿耶自去,这好不容易找到人了,总不能再来一个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还是安排人马护送。毕竟此间战事也已经进行的差不多,正要分批撤回。
他先安排李去疾、高乐共一部分荆州豪强部曲护送李晓离营北去,然后才又转回头来处理剩余的事务。
这岳阳王萧詧倒也很有眼色,跟随他老子一起送来的那些人员物货价值不菲,足以体现出对他们父子的重视,也不枉李泰之前的表示。
在李晓看来这自是一批重货厚礼,但对李泰这样的封疆大吏而言,也只是表达友好的小意思,毫无心理障碍的笑纳下来。至于谁要据此弹劾举报他,众所周知,李大都督凡所任职素来都不以廉洁而称。
得人馈赠,当然也要投桃报李。李泰转手就将之前投降的杜幼安和京兆杜氏送来的赎款转送给萧詧,至于萧詧对之是杀是剐,他自然不理会了。
若是之前,李泰或还担心这么做的话可能会影响襄阳大族对自己的印象,以后再做敌对时怕是不肯轻易投降。但是事实证明这实在是多虑了,就南朝这些豪强世族们真要瘾上来了,投降投的他都来不及接收。
不过在将杜幼安送回的时候,李泰又附带了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萧詧能把刘方贵的家人送来此间。用一个京兆杜氏嫡系成员换取一个叛将家眷,这交易对萧詧而言也不算亏。
至于说樊城那近万军民,本来就是李泰的战利品,他也不打算用作交易,准备全都带回荆州。这也是他要换回刘方贵家眷、安抚其人的原因之一,若无这个他们熟悉的长官统率节制,这些军民途中怕是就得逃散过半。
尽管萧詧还想进一步的讨论一番,哪怕付出一些代价将樊城军民留下一部分,毕竟人口对任何一方都是弥足珍贵的。
但李泰压根就不想提这一茬,萧詧便也不敢据此力争,担心言辞态度过于激烈而触怒李泰,破坏双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好氛围。
不得不说,同这些南朝人打交道真是很不错的体验。他们并不像北方那些镇人一样死倔穷横,会小心呵护对方的心情,维护对话的氛围,对于对方明显有些过分的要求也都尽量满足。
不过他们也并不是所有要求都肯答应,撤军之前李泰试探性的提出想要面见一下岳阳王,彼此对话一番,探讨一下更大的合作范围,结果却被拒绝了。
对此他也有些无可奈何,只能暂且撤军归镇,之后再遣使联络、继续加深感情。毕竟抛开地域之间可能展开的交流与合作不谈,这岳阳王萧詧身上还挂着一个下一版本的大资料片呢,若能提前打好关系,怎么都不会亏。
但今对方不肯来见自己,他也只能先回荆州去处理一下内部问题。
第0545章 望子成龙
荆州城外,迎接凯旋大军的队伍排出十数里外,群众脸上全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无论是否出于真心。
“来啦来啦,李大都督大胜归府!”
随着代表主将的旗纛仪仗出现在视野中,人群变得更加热闹,道路两侧群众们纷纷击掌喝彩,也有人跟随在队伍两侧呼喊助威。
本来入镇这么短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李泰在民间拥有这么大的知名度。可是过去这段时间里,他虽然率军出征,穰城城东高台上堆积的绢帛和金饼却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他的存在感。
在民众们口口相传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这位新使君的信义和豪迈,至于这件事原本的起因则成了不重要的事情。
随着几路人马提前撤回,此番出征大获全胜的消息也在荆州境内传播开来。
一时间,李泰这个新使君的知名度顿时再攀高峰,尽管绝大多数的民众都没有见过这位新使君,但并不妨碍他们口口相传、奔走相告这位新使君的事迹。
对内公正豪爽,对外强硬有力,对于地处边境且深受各种纷乱之苦的荆州百姓们而言,这样的人自然是他们最为理想的长官。
今日出迎凯旋之师,固然也有州郡内民望耆老们的号召和组织,但也不乏民众是真心实意的欢迎州内拥有这样一位刺史坐镇治理。
李泰身在队伍之中,听到队伍两侧民众们的呼喊喝彩声,心内也是颇感欣慰。
地方豪强之所以能够做大、把持乡里资源与秩序,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欺上罔下,刻意壅塞讯息的上下传达,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
就比如李泰自己当年初入关西时,就利用了信息差大玩期货,狠狠收割了一把武乡郡中的豪强们,为自己赚取到了第一桶金。
所以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是要想办法绕过当地固有的社会结构与乡土秩序,获取到足够的关注后再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方案,从而最大程度的争取认同和支持。
如今的他要钱有钱、要兵有兵,假使易地而处,换了他自己是此间南阳豪强,都想不出有什么法子来对抗这样一个长官。
伴随着群众们一路欢呼声,李泰在亲兵们簇拥下进了城,回到州府之后才跟留守此间的崔谦和窦炽简略交谈了解一下他离开这段时间州事大概。
州内倒是没有什么积压的事务亟待处理,毕竟在他到来之前整个州府就处于一种近乎停摆的状态。如今因他大军凯旋,倒是有了事情可做,诸如功士们的赏物发放、樊城俘获军民的安置等等。
为了维持住这股劲头,李泰略作思忖后便决定且先稍作休整,过两天便在城外军营中大犒诸军、发放赏物,尽量在隆冬到来之前让这些州郡兵们解散归乡。
至于从樊城迁来的人口安置,当然也要由崔谦等州府属官们负责,结合州内当下的情况,尽快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
交待完这些,李泰才又有暇前去拜见早几日来到穰城的父亲,为免父子独处的尴尬,又拉上刚刚被安排了任务的表哥崔谦。
李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挺强,当李泰和崔谦到来的时候,他正带着几名仆从在州府后院的园圃间刨土翻地,见到两人行来,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这些闲事,阿耶吩咐仆人来做就好,何须躬亲啊。”
这州府后院瞧着确实有些荒芜,虽然草木都已经凋零,但还留下了许多枯枝败根,李泰见父亲衣袍沾带泥土,便入前笑语说道。
“我本就闲人,自该做些闲事,总不能痴坐门中,待人饲饮。”
李晓听到这话后便随口答道,转又指着草木凋零的院子对李泰说道:“你自小便不喜事弄家居,更烦农业,每逢农忙之时,总要浪游于外、不肯归家。本以为成年后能有改观,这府堂院舍却还这般。”
听到父亲絮叨他少年时好逸恶劳的旧事,虽然不是自己作为,李泰也略感汗颜。
旁边崔谦笑语道:“阿舅误会阿磐了,他哪里是懒于收拾,只是我等入州日短他便统军匆匆出征,都还没来得及入宿州府呢。阿磐如今可比少年时勤奋得多,他在关西整治家业丰美,让我们这些年长者都自愧不如呢。”
李晓听到这话,翻地的动作才顿了一顿,片刻后才又略有自嘲道:“生平至此,在野一老叟而已。儿辈所营事业如何,多有不知。言及旧事,也只是不知该要如何拾遗规劝于当下,希望他能处事周全,却困于自己的见识、词不达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