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00节(1 / 2)

那三人已经是惊恐不已,当再听到李泰这杀意凛然的话后,心防顿时告破,扑通一声跪拜在地嚎哭乞饶起来。将近三千条情报讯息,他们就算能编的出来那也记不住啊!

李泰瞧着堂下这三人,心内也不由得暗叹一声,他给这三家安排的情景实在太过考验人性,能够经受住考验的着实不多。但这三家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把案子做的这么大,也足见他们的胆大与贪婪。

“本以为你三家痛失至亲,一定会精诚于事、决不懈怠,故而将事情尽皆委之,却不想纵情贪婪,全然不顾亲人死活。国中自大行台以降,官长皆赞我精明善治,但此番却因你等几个鼠辈而遗笑人间!”

李泰愤然起身,指着那三人怒声喝骂道,旋即又指着在场群众沉声道:“谋而失算,着实让我汗颜。但我想请问你等在座诸位,究竟是这三人乖张不群、贪婪无度,还是沔北民风如此?”

这话说的便有几分地域歧视之嫌了,堂内众人闻言后虽有羞恼,但看到那活生生的例子,一时间也有些无从辩驳。

堂中气氛沉默了一会儿,宛县县令杜照徽突然站起身来,先对李泰深作一礼,然后才又说道:“地有肥瘠,田有稻稗,水有清浊,人当然也有善恶!沔北此乡虽然久遭战乱、教化断续,但乡人亦明德尚义、尊亲爱友。

区区几名丧德负义的乡贼,实在不足以论证乡俗民风之优劣。某等官民皆仰使君宣风教化,自此以后,乡德民义皆决于使君,使君教善则民善。若再有邪恶杂生,法不禁之,众亦唾之!”

“杜明府所言,德言矣!区区二三盗夫,的确不足以目为州郡之耻!”

听完杜照徽这一番话,李泰皱起的眉头才略有舒展,转又望着负责城防治安的防城大都督窦炽说道:“即刻查封这三家宅邸族地,不准一端库物赃款流出于外!凡所有涉族人,一概不准放过!”

那三人听到这话,各自又忍不住悲鸣呜咽起来,但是他们的贪婪都已经触犯众怒,群众将其惨状看在眼中也并不觉得可怜,只是倍感憎恶。

如果站在道德的视角,李泰这件事的确做的挺不地道,贼喊捉贼、钓鱼执法,刻意的用巨资去诱导人犯罪,实在有违一州父母官这样一个身份。

可问题是,如果用正常的方法手段,他能这么轻松的解决这些盘踞地方多年的豪强?也学他前辈长孙俭一样乐呵呵的跟这些土豪们做朋友,你们只要不造反我就不干涉你们?

这三家监守自盗、贪赃巨万,所谓的悬赏救人自然是进行不下去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那三人究竟下落何处、是生是死,群众们也早已经不再关心,毕竟就连他们各自的至亲族人都觉得钱比他们重要。

将近三万匹绢绝对是一笔巨款,短时间内想要流通花费出去也非常困难。窦炽奉命查抄这三家之后,大部分的赃款都被追回,若再加上他们各家本来就有的积储,都还富余有剩。

毕竟这三家豪强本来就是州内大户,资业分布跨郡过县,单单尽数封查就花了几天的时间。正因家业势力如此雄厚,他们才敢在李泰入境伊始便不给面子。

仅仅只是解决这三家,当然不是李泰的最终目的。三家资业虽然可观,但也满足不了他的胃口。

在他将前刺史泉仲遵礼送出境,并且派遣使者随其一同返回华州奏报出征襄阳事宜之后,趁着这件事情热度尚未消退,又将众属官与诸豪强代表召集到了州府中。

众人来到州府后,第一眼便看到了堆放在州府大院里从三家当中查抄出的那些钱绢财货,不免又都惊叹不已,感觉这半辈子里看到的钱财,都没有这位新使君到来这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见到的多。

这么多的财货公然堆放在州府院子里,也不免让人心生好奇这位新使君葫芦里又是卖的什么药。

待到群众再齐聚堂中、各自入座,李泰便叹息说道:“杜明府前言自此以后乡德民义皆决于我,近日来频作思省,也感触颇多。前者错信恶徒、所托非人,这是不容矫饰的事实。恶徒出于乡里,于众乡人而言也是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

亡羊补牢,事犹未晚,我生性坦率,不善矫饰,今日召集众位于此,便是想请教众位乡贤,乡里有什么危困亟待解决,让我能为州人排忧解难?堂外资物曾存于贼户,我绝不会再吝啬收藏、污我府库,只希望能够善用物料,解民倒悬,乡野馨香胜过库藏殷实!”

众人听到这话后,顿时又嗡嗡议论起来,只觉得这位府君莫非跟钱有仇?之前是各种挥洒豪掷,如今总算见着回头钱了,却又召集群众请教该要怎么花出去!只不过究竟什么乡里事情能够耗使这么多的财货,他们一时间倒也没有一个主意。

又是那位杜县令率先起身说道:“使君德如日月,实在是令下官钦佩万分!当下州境之内确有一事亟待处理,穰城西境有六门堰水事,乃前汉召公所造、截流淯水所设池堰,可溉穰城、新野等诸县数千顷沃野良田,今却年久失修,渠池壅塞……”

李泰瞧着这个侃侃而谈的杜县令,满意的点点头。

出于整治洛水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古代社会的水利工程对农耕的重要性,他也将此当作自己兴治沔北的突破口。先借这个杜县令的口试探一下群情如何,如果不如预期的话,那就得继续上猛料了。

第0547章 诸方竞标

东汉张衡《南都赋》,极言盛赞南阳之繁华富庶,而这也的确是南阳地区历史上最为高光的时刻。

在中古时代的农耕社会,任何地区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变得繁荣昌盛,最根本的就是农业要发达。农业是百业之根,农业昌盛才有百业昌盛。

南阳的发达自然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资源,而能够将环境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出来的则就是水利。古代凡所农耕发达的地区,必然存在着优秀的水利工程,比如关中的郑白渠、蜀中的都江堰等等。

南阳的繁荣发达同样离不开这一点,西汉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便是有史所载最早的在南阳系统性的修建水利工事的地方官,于其任内在南阳地区修建了包括六门堰在内的几十处水利设施,使得南阳地区具有了系统化的水利灌溉设施,对于区域发展可谓是居功至伟。

东汉时期的南阳太守杜诗,在前朝基础上对治内水利设施大加修缮,并且发明创造了水排等各种水利农用机械,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南阳能够成为繁荣富足的汉之南都,这前后两位良吏功不可没,故而南阳人称颂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州县临民官被称为父母官,也是因此而来。

但是伴随着东汉政权的衰落,南阳便也不复南都帝乡的风光,除了东南末年出现一个据此而起的袁术之外便无可称。等到了魏晋时期,也仅仅只是北方政权的屯田区之一。

北魏夺取沔北之地后以此设立荆州,但也只是将此当作与南朝对峙的前镇,并没有用心的恢复促进南阳地区的农耕生产。

李泰如今所接掌的南阳地区,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区域衰落的最低谷时期。就拿一个最基本的人口指标来说,如今的荆州在籍只有八千多户、合四万多人。

这一数字乍看倒也不算太少,但是要知道南阳在东汉全盛时期人口是达到两百四十多万之巨,汉末袁术时期此地也仍有民一百多万,哪怕是南朝宋蛮人大进时期,仍然有民八万余。

换言之在西魏统治下的荆州,气质也非常符合西魏政权的一贯形象,除了一个穷壳子啥也没!

一方面是辉煌无比的过往历史,一方面是无比糟糕的狼藉现实,李泰也深知想要逆转区域颓势,将南阳从这低谷之中给拔出来殊为不易,注定是任重而道远。

万事开头难,只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南阳地区的破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则莫过于战乱对生产力和生产环境造成的破坏。

如今李泰先凭出击襄阳震慑南梁,而东魏却仍还困于侯景叛乱和南梁北伐之中,就连颍川的王思政都得排在后面,自然无暇顾及荆州。

所以李泰也在自己心里暗暗树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让州府所掌握的籍民人口起码要达到十万众,并起码要掌握五万顷以上的良田。

这两个小目标,哪一个都不怎么好达到。加上从樊城迁来的近万军民,倒是让州府所管人口增加到五万众,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想要翻上一倍,除非是战争或者是进行比较彻底的扩户授田,否则非常渺茫。

至于如今州府所能掌握到的土地,则还远不足万顷,距离李泰的小目标差距则就更大了。

当听到杜照徽建议将这些钱货用于修整六门堰的时候,在场群众们反应却不甚热烈,虽有零星几人发声附和,但绝大多数都仍然保持沉默,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众望所归的提议。

李泰将众人反应收于眼底,对此也并不感到意外,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对此需求不大。

须知南阳盆地在全盛时期所能承载的人口可是两百多万,所以才需要发达的水利系统来促进农业发展。如今即便境内存在着大量荫蔽的人口,加上编户籍民,估计也绝不会超过二十万。

地方还是那个地方,承载的人口却缩减了十多倍,对于水利设施的需求自然就大大降低了,单凭境内自然存在的河流自然灌溉,应该就可以满足当下的人口规模。

常年的战乱动荡,也让这些地方豪强们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需求。毕竟并不是人人都像李泰这种穿越者一样反骨横生、时时刻刻都想自己创业颠覆政权,大部分乱世中人求的也只是一个安生罢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