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00节(2 / 2)

这些豪强们满足现状,李泰却不满足,尤其是心知南朝将要大乱,届时江汉地区将会有大批的难民为了躲避战乱而流离失所。

如果沔北地区的配套设施能够准备充足,必然是能够接纳大批流人,让区域内的元气得到极大补充,也给这些可怜的江南百姓们提供一个庇护地。

他又等了一会儿,见还是没有人再作表态,便摆手阻止了还待发声力劝的杜照徽,旋即便笑道:“杜明府所言的确是深切乡情,水利万物而不争,若乡德若此,孰言不美?但破土用工,难免役重,一旦过甚,便是虐民。”

众人听到这话后,便也都纷纷点头附和,要比之前的态度积极一些。

毕竟他们本身没有太大的水利需求,又深知州府人物匮乏,哪怕是有这位新使君出资,具体的役用人员想必还要境内诸家分担,当然是不怎么乐意没事找事。

如果说的再透彻一点,那就是他们对于当下的乡情秩序比较满意,并不怎么乐意官府插手调整改变,就算是好的一方面也都心怀警惕。

“下民易虐,苍天难欺!即便是调理地气,但却有失人和,那也不谓仁政。诸位皆地表雄杰、乡义表率,自非寻常庸拙下民,不知可有两全之法教我?”

李泰又望着众人笑语说道,而众人听到这话后则连连摇头摆手,不敢承受这夸奖,免得为了一时虚荣而招惹麻烦于身。

见他们颇有默契的反应,李泰便又暗叹一声,不论他们之间乡情是好是坏,可是自己来了,这种默契的氛围可就要荡然无存了。从此以后,荆州此地只能存在着他自己的规矩。

他从大行台那里学到,无论个体再怎么强大,最好的斗争方式从来都不是对抗群众,而是让他们内卷起来。

“诸位太谦虚了,克敌制胜、宣政执法,你等或不及我。可若讲到洞悉乡情、节恤民力,我则不如诸位远甚。今日杜明府所言修缮渠堰的善事,我是非常愿意施行,虽有资财任使,但却智力有困,不知该要如何体恤民力,此事便需借仰群智了。”

讲到这里,李泰便站起身来,缓缓行至厅堂门前,指着堂外那一堆财货又说道:“在座无论是官是民,谁能助我重修六门堰而不惹积民怨,堂外物料尽皆与之!”

“使君所言当真?”

李泰话音未落,堂内群众顿时嗡嗡议论起来,更不乏人神情激动的冲上前来追问确认。

瞧着这些人神情踊跃激动的样子,李泰又不由得暗叹果真人为财死,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杀头的行当抢着做。外间那堆财货上,三家的血水都还没有晒干呢,顿时又成了其他人争抢的目标。

“敢问使君,所言修缮六门堰事,是只限城东的池堰还是包括贯穿三县的渠塘?”

又有人发问道,确定一下工程具体大小,如果是后者那工程量实在太大了,足足数百里的渠塘有的完全已经破损不见,耗工耗料都非常惊人。

可如果是前者的话,那这买卖可就大有可做了,须知外间可不止是州府的将近三万匹绢和那三十斤金子,还有三家土豪他们数代人几十年所积累的财富啊!

李泰自然不会负责具体的工程讲解,见到他们全都对此流露出兴趣十足的样子,当即便决定由长史崔谦、率先提议的宛县县令杜照徽等组成一个官方的招标机构,凡所感兴趣的人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最终由官府挑选最优的一个方案交付施工。

这种官民合作的方式顿时也引起了众人的兴趣,尤其本就对这工事感兴趣的人家,更是频频发问、了解细节,而李泰也都耐着性子一一为他们讲解。

想要让鱼儿上钩,饵料自然就得下足。这么大的工程量,也并不是所有豪强都能吃得下的。眼见那些实力小却又对此颇感兴趣的人愁困不已,李泰还热心的建议他们可以几家联合来投标。

第0548章 名门之后

这一次聚会向群众公告州府招标修堰的计划和具体流程后,李泰才让诸家各自散去。至于那些财货当然也不能露天摆放着,便在城内则一空库房暂且收存其中并严加看守。

荆州州务百废待兴,除了通渠修堰的大计之外,州府内基本的人员结构也都需要重建。

尽管泉仲遵之前多将州职分授众豪强,但州府属吏的位置任命不多,一则这些位置总有个人能力的要求,二则这些职位听起来也远不如太守、县令又或戍主、城主等名号响亮,并不符合豪强们的审美观。

李泰从关中带来的属员不少,正好可以填补上这些位置。而且还有一个意外之喜,那就是从樊城带来的近万军民中能够识文断字的同样不少,数量达到了五六百人之多。

这也足见南朝的文教要远远强于北朝,北朝许多镇兵大将都还是文盲一个,但南朝许多平民走卒都能识字写文。这些人已经算是比较高端的人才了,只需要进行一些格式规矩的培养,就可以充实进荆州行政系统中来。

有感于此,李泰倒是生出一个兴办州学的想法。身为一州刺史,宣风劝学本就是本职工作之一,而且也是泽被一方、加强影响力的最好方式之一。

还有一点,那就是州府后院那点园圃实在不够他老子翻耕折腾的,李泰总也不能把他老子赶出去垦荒,找点有意义的事情让他父亲获得一些成就感,总比闲在家里无所事事强。

至于说将他父亲送去华州,李泰暂时倒是不考虑。相聚以来据他所见,他这老子虽然历经磨难,但却城府长进不大,不说老天真,也有几分赤子之心未泯。

国中如今情况同样暗潮涌动,就连李泰都避在一边,他老子若是前往必然会成为一个焦点,未必能够应付得了。

而且等到州务告一段落,他还要加强跟襄阳之间的联络和合作,有他老子这一层关系和人脉,彼此间交流起来也能顺畅一些。

州府人事重组大可以交付给崔谦,李泰则抽出身来,在杜照徽等几名荆州本地人的引领下对境中水事情况实地考察一番,全方位的确定一个基本的休整计划。

“沔北诸州郡之间,河渠水流虽然不乏,但皆以淯水、沘水为之宗流。只要能够将此二流调理顺畅,则全境旱涝之患都可大得缓解……”

杜照徽作为最早依附李泰的荆州豪强之一,对于其人命令自是恭敬服从,当得知李泰有意调理境内水事的时候,便也用心的了解一番,如今讲解起来也是如数家珍。

对了,这杜照徽也是京兆杜氏的族人之一,同襄阳的杜氏兄弟还属于同族。不过京兆杜氏本就族流众多,从胡亡氐乱时期南迁,虽然同姓、但彼此间却完全是陌生人的情况也不少。

淯水与沘水便是后世的白河与唐河,两条河流自北向南的贯穿南阳盆地,在襄阳境内汇成一道并注入汉江,因此又被称为唐白河。这两条河流和它们各自的支流,基本上便构成了覆盖整个南阳盆地的水网。

自汉代以来的各种水利工事,也都基本分布在这两条河流的周边。只不过李泰一路游走下来,所见仍然运作完好、发挥其调节功能的水利工事却不多,大部分都已经荒废,只留下一些简单的痕迹,有的甚至连痕迹都没有,须得杜照徽等凭着古籍记载和口口相传勉强指认一个大概方位。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境域之中就全无水利设施,事实上不但有而且还有很多。毕竟水是农耕的根本,如果不能让水流入更多的地区且兼具备旱防洪的功能,单凭河流两岸的狭长地带,也根本开垦不出多少土地。

所以如今的淯水和沘水两岸也是存在着许多的池堰沟渠,有时候多到一里之内就存在着数座堰陂。分布如此稠密,显然是不正常的,而这些堰陂往往都属于某座田庄的一部分,被篱墙所圈禁。

没有系统性的工事调节,任由民间私自穿凿引流,就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水资源也成为豪强们任意把持、宣扬权威和垄断使用的生产资料。

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且不说,这种情况对水资源本身的损害就是极大。水枯则淤、水涨则滥,各种淤塞和泛滥的痕迹在诸河道间比比皆是。

豪强大户封山锢泽、产业遍布乡野,黔首小民浪荡郊野、全无立锥之地,基本上可以涵盖当下荆州治内的民生现状。籍户村邑也有,主要分布在州郡城池的周边,离城超过十里,就很难再看到普通乡民小户聚居的村落了。

在将境内水事巡察一番后,李泰越感任重道远。

若是如今的沔北地区如之前的陕北一般放眼一片胡荒还倒罢了,偏偏各种乡土势力犬牙交错,本身又处于边境地带,若是大刀阔斧的动作触动豪强利益,无疑是在自爆资敌,所以挑动他们内部自发的进行竞争淘汰是很有必要的。

那一批财货对人诱惑力极大,很快便有人家做好了标书投入了州府。标书格式是李泰拟定的,基本上分为各家能够调动的人力、工程所需要的工期以及需要州府拨付的预算等等。

最初交上来的标书基本上都是想要以小博大的思路,用工百十人、工期几个月,却狮子大开口的要州府支付巨量的钱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