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0节(2 / 2)

今年入朝者并非只有梁王,还有汉中等地的方隅豪酋。这些豪酋们入朝参见,其身份地位固然不如梁王萧詧那么显眼,但其意义却是更大。

汉中乃是关中的南面屏障,对于关中内部的安稳极为重要,也是进望蜀中必须要掌握在手的一个跳板。失去多年后终于在今年一举收复,李泰在袭夺南郑城后便重返江汉战场,达奚武随后入镇南郑城并逐一招抚汉中当地的豪酋势力。

对于收复之后的汉中该要如何治理,台府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有鉴于汉中位置的重要性,再加上民情未附、轻于去就的情况,王悦等随军出征的大臣普遍都进言将汉中豪强势力大举迁入关中,宇文泰自己也比较倾向于这一方案。

不过如此一来势必会侵犯到一部分关中豪强的利益,而且也担心这些汉中豪强因为不愿意离开乡土而再举部兴兵反叛,所以计划并没有立即执行。

宇文泰在今年年底召几名汉中豪酋入朝,便是打算同他们交流沟通一番,许以官爵利益让他们能够作为表率入迁关中。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怀柔态度,也是受到今年东南战况的影响,宇文泰也并不仅仅满足于收复汉中,已经盘算着一举拿下蜀中的可行性如何。有了这样一个更大的战略目标后,他当然也不希望汉中地区再起骚乱而拖慢整体的战略节奏。

听王悦这么说,很明显背后搞事的便是自感乡土利益将要受到损伤的京兆豪强们。他们将这几名汉中豪酋殴打致死,希望破坏台府迁徙汉中人口到关中的计划,顺便迁怒于提出这一计划的王悦而对其大加羞辱。

这件事的性质自然是非常严重,完全就是在挑衅霸府的权威,宇文泰自不打算轻松放过那些行凶者,眼下首先要做的便是尽快锁定究竟是谁人指使!

那些凶徒们虽然来去如风,但也只是占了一个出其不意的便宜,并不能做到在光天化日下完全的隐匿行踪。在禁军、城防都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很快凶徒的逃窜轨迹便被确定,由阎庆率领一千名畿内精兵奔赴长安东郊凶徒们的落脚点,经过一番攻打后顺利的将这些凶徒们或杀或擒。

同时,这些凶徒们背后的指使者也浮出水面,即就是京兆王氏、王罴之子王明远。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宇文泰也并不感到意外。能够在畿内调动这么多部曲卒力,同时又有足够强烈的动机去这么做,甚至连王悦这个京兆尹都不放在眼中的,自然不是什么俗类,如今整个京兆郡境内与诸地方豪强联系密切又有如此底气的,自然也就京兆王氏等寥寥几家。

王罴乃是西魏名臣,尤其是在大统初年的沙苑之战中,若非其人担任华州刺史在华州城力据高欢大军、从而给宇文泰争取到时间及时返回,恐怕宇文泰的华州老巢都得被高欢给抄了,更没有之后的沙苑大捷。

但今次的事件实在是太过恶劣,且不说王罴早已经去世,哪怕是其人还活着、甚至于这件事就是王罴所做的,宇文泰都不能容忍台府权威被如此公然挑衅!

所以在掌握到确凿证据后,宇文泰当即便下令即刻缉拿王罴之子王明远归案伏法。

然而捉拿王明远的部伍派出之后却空手而归,并且带回一个让宇文泰更加恼怒不已的消息:王明远被太子元钦召入东宫,并且授以东宫官职。

得知这一情况后,宇文泰自是火冒三丈,心知这是太子又要跟他唱反调。虽然心内愤懑不已,但他还是按捺住心中的火气,着令府员前往东宫将事情缘由详细告知太子,并且劝告太子不要招纳这样一个狂悖大胆之人入职东宫。

但很快府员便又返回来,转告太子之言告是将要入宫侍疾,待到皇帝陛下身体转安、太子返回东宫之后,一定认真审察太师所告之事并尽快给予一个满意的答复。

看得出太子对于总算能够拿捏住宇文泰的把柄分外得意,婉拒其请求的同时还不忘加上一句俏皮话,而这也直接将宇文泰心中的怒气拉满爆缸。

尽管如此,在太子摆明态度避而不见的情况下,宇文泰也不能公然派兵进入东宫搜索被太子所包庇的王明远。真要这么做的话,他还不如直接干掉那爷俩、自己登基做皇帝。再者怎么说太子还是他的女婿,若非逼不得已,他也不想废掉如今这个太子换别人上。

略作沉吟后,宇文泰便又着员邀请其他几位柱国来此,共同商讨这件事该要怎么处理。

此时欢迎梁王入朝的宴会也已经是将近尾声,几位柱国又被招走,那这宴会自然更加没有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

李泰见到居然还要几位柱国一起开大会,心内便猜测动静闹得估计不小,本来他还想留下来看个热闹,无奈梁王一直瞪眼望着他,于是便也只能先将梁王送回别苑安顿下来,却又被梁王拉着询问一番西魏朝中人事。

他自然不会大嘴巴的啥都往外说,随便敷衍梁王几句并约定来日再邀请梁王到自家邸上做客之后,他这才脱身离开。

待到离开别苑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李泰想了想之后便也没有继续返回皇城,而是直接返回家中睡觉。反正到了第二天,究竟发生什么事情自然可见分晓。

第0627章 雄心未已

李泰还盘算着要回家睡觉,但有的人则就没有这种好心情。

丞相府直堂中,宇文泰按捺着心中的火气,努力保持着心平气和的模样将事情向几位柱国讲述一番。当然他是没有直言太子刻意以此刁难他,而是模棱两可的说太子可能也并不知情、受人蒙蔽。

当然这么说也只是让他自己面子上好受一些,在场几名柱国哪一个又不是人精?就算是最年轻的侯莫陈崇略加思忖,也能想到如果太子只是单纯的受了蒙蔽而包庇罪徒,大行台又何必召集几位柱国议事。

当其他几名柱国还在皱眉沉吟的时候,独孤信已经率先开口道:“台府决议即定,诸事即有章程,此事绝对不容姑息,必须加以严惩、以儆效尤!”

道理确实是这样一个道理,只不过因为事涉太子而变得敏感起来。当有了独孤信率先表态后,其他几名柱国也都陆续点头,表示对此必须严惩不贷。

仍然不失年轻气盛的侯莫陈崇甚至还加了一句:“这些汉儿本就不应多加纵容,大行台拔之乡野,分令他们各掌乡曲,势大则胆壮,今竟行凶悍拒台命,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事情。”

在场几人听到这话,神情都变得有些不自在。侯莫陈崇这无心之言,恰恰讲出了如今关西一个比较核心根本的矛盾,那就是大量的汉人豪强执掌军权,而许多镇人将领们由于部曲损失严重而逐渐丧失了军权。

原本这一层矛盾都被刻意的忽略淡化,鲜少摆在公开的场合进行讨论,但今随着侯莫陈崇点明,柱国中便也有人流露出几分认同之色。而大行台神情则略有尴尬,因为这本就是他有意推动和促成的一个局面。

不待其他人发声,于谨便率先开口说道:“汉儿未必不可重用,彭城公此言有欠公允。诸如李伯山此类忠勇少壮,于国而言多多益善!”

这话一出口,独孤信便微微皱眉,而侯莫陈崇也摆手道:“我意不是不可任用汉儿,而是不可……唉,总之,如李伯山这般勇健之人,世道之内又有几员。我前发言并不是非议李伯山,大司马应知我意!”

独孤信有些不爽的瞥了于谨一眼,然后又对急于辩解的侯莫陈崇点了点头,旋即才又说道:“眼下所论乃是畿内作恶的王明远该要作何惩处,趁今消息还未扩散开来,越早解决则事态越可控制。解决过眼前此事,余者都可从容议论。”

宇文泰闻言后便也连忙点头道:“大司马所言确是当务之急,王明远此徒狂悖凶恶,决不可使之游荡法网之外,以免玷污东宫,更影响台府政令推行!”

总算将这话题再拐回来,柱国李弼便又提议即刻派遣人马奔赴霸城县王明远乡里,将其乡亲族属全都控制起来,以免其党羽再继续招摇生事、煽动民情。

这件事宇文泰其实已经安排人去做了,但在听到李弼的建议后便也装作好像刚刚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样,连忙又召府员来重新吩咐一遍。

但这些都还只是枝节,眼下最重要还是要将王明远从东宫中拘押出来,严加审问其人由何处得知这一情况,并且又将此事告知几人、串联几人,以便于接下来台府收拾局面、控制局势的发展。

但今太子避入皇宫之中,对于大行台遣使所告皆作充耳不闻,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同时也是宇文泰召集柱国们商讨的原因之一,须得让太子明白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这不只是在刁难大行台,更是站在了国家利益的对立面。

眼下必须得有一个更加有分量的人入宫去说服太子,让他不要再继续包庇王明远,从而让事情回到正轨上来。身为宗室的柱国、广陵王元欣并没有参与此会,那么在场几人当中最适合担任这一任务的便是李虎了。

当察觉到众人视线都望向自己,李虎也并没有推脱,当即便点头说道:“我便入宫请见,向太子陈以利害,希望太子能够采纳谏言。”

见李虎主动揽下了这一任务,宇文泰便也暗暗松了一口气,向着李虎点头说道:“如此那便有劳文彬兄了。”

说话间,宇文泰便又安排领军尉迟迥陪同李虎一起入宫言事。丞相府本就在皇城中,距离宫城也近,因此其他几人便又继续留在此间等候消息。

李虎等人去后过了有半个时辰左右便返回来,只是各自神情都有些不妥,宇文泰见状后眉头顿时一皱,沉声道:“难道太子仍然……”

尉迟迥摇了摇头,继而便禀告道:“太子殿下召见陇西公后便赐给东宫符令,准许末将前往东宫抓捕罪徒王明远。但王明远见到末将行入之后,当即便提刀自戕,末将未及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