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4节(2 / 2)

哪怕是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捕风捉影的传言也必定会有。就算这些传言不足以伤害到李泰,长此以往也会增加台府对他的信任成本,从而在其他方面施加障碍、设置阻挠。

所以还不如干脆开诚布公的跟台府谈一谈,如今的荆州总管府就是需要大量的钱货物资投入进来以促进地方的恢复发展,所以需要在关中筹募资金。

并且李泰向台府做出承诺,对于这些从关中输入到南阳盆地的资金,荆州总管府可以向台府返输总数十分之一的份额,并且后续逐年都会从这些投资获取的利润中抽取一定份额返还台府。

为了获取关西豪强们的鼎力支持,台府给予了这些豪强们极大的自主权,诸如作牧本州、设置当州乡帅等等,地方上的军政大权都授给良多。而对于这些土豪们的财产,台府自然也就无权干涉并征税。

李泰提出的这个建议其实也是个馊主意,但却因为台府太穷而具有了商讨的价值。

这些财富留在关中的话虽然也是藏富于民,可台府想要真正拿到手中的话,就必须要采取一些强硬手段,无疑会大大破坏关中地区的稳定。可若从关中转移到南阳,台府则就可以趁机盘剥一层,兵不血刃的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换一个角度讲,李泰也是以整个南阳盆地的发展前景作为诱饵,从而给台府开辟一项新的财源。至于说南阳盆地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但南阳盆地那也是帝国版图的一部分啊!

台府对于这一问题相当的重视,最终确定下来的一个思路大概就是,既要确保这一份利益能够拿到手中,还不能完全放开管控,使得关中大量的资财外流到荆州去。

所以最终台府形成的决议是,由荆州总管府率先提出一个募集资金的计划,然后交由台府审核通过。接下来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按照比例将需要返输台府的那十分之一资财先行抵扣出来,然后剩下的才能输送到荆州去。

同时,关中向荆州输送资财的时间也要有一个限制,只能在秋后到新年之间这一段时间里。除此之外的其他时间,都是禁制进行输送的。

这一系列的规定,已经是直接把“巧取豪夺”写在了脸上了。前一项规定先满足台府的份额再向荆州输送,李泰还能勉强接受,毕竟绕道其他路线的话,单单运输的成本和途中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已经都远不止十分之一了。

可是后一项简直就是在侮辱李泰的智商,须知秋后到新年这一段时间,本就是台府进行财政汇总、总结前一年并制定新一年财政计划的时刻。

关中民间的资财在这一时间段聚集外输,就是给台府这些政务官们上手截留提供良机,当年的收支有什么亏空、来年的用度有什么不足,都可以从这一笔现金流里边榨取。

李泰本来就是台府中的老油子,又怎么会不明白这当中的道道,这一计划显然就是台府那些被恶劣的财政状况快折磨疯了的属官们突发奇想的杀大户计划,他当然不会答应,甚至直接撤回了这一提议,不愿再就此进行讨论。

但台府甚至已经把这一笔还没有确定的收入纳入了度支计划之中,如果收不到那可会产生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最终还是陆通这个老熟人硬着头皮再次来到李泰府上,央求他再去台府继续讨论,然后才达成一个共识,由台府规定每年多少资财可以输送到荆州,不足的按照具体数额收取十分之一,超出的则就需要进行增收一定比例。并且台府委派一名度支使前往荆州总管府,负责记录这一部分钱事的往来概况,除此之外便无作其他的限制。

因为双方就此形成了默契,所以此番跟随李泰归镇还有许多关中豪强们的代表,他们要认真考察一下南阳盆地的投资环境如何,是否真的有利可图,然后再决定是不是要将家中一部分资财转移到这里来进行投资。

虽然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后世系统性的投资理财的认知,但最起码狡兔三窟、分散避险的常识还是有的,所以对此也都热情颇高。毕竟从胡亡氐乱以来,南阳盆地便是关陇人士主流避险地之一。

李泰之所以要将此事扩大来做,而非只是局限于渠盟内部,当然也是为了维持和加强自己在关中的影响力。哪怕他并不久处关中,但关中群众们仍然不会淡忘他、无视他,因为他是这些人的钱袋子!

所以在归镇途中,李泰便已经先遣使者返回荆州,通知留守总管府的崔谦等人认真筹备一番,努力搞好荆州总管府第一届招商引资大会,将荆州总管府的诚意向这些关中豪强们展现出来,继而吸引他们将自家的资财大笔投入进来。

第0636章 忠良难得

李泰归镇之后,许多事务再次涌到他的面前来。虽然周边形势不像他去年归镇时那样杂乱,但也足够他忙上好一阵的。

家中娘子此番随他赴镇,自然居住在内府之中。在他归镇之前,总管府已经将府邸修葺的更加宜居。而且治内许多大族以及蛮部豪酋们都以侍奉夫人起居生活的名义,主动将自家户中女子送来总管府接受选募。

这些内府事务李泰也无暇过问,索性全都交付给娘子进行搭理,让这小娘子忙起来,既能快速融入荆州的生活,也不会感觉太过无聊。

随同而来的关中时流,则被暂时安置在荆州城中,并有府员引导他们在境内游览一番,从而对当下的荆州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顺便等待参加稍后的招商会。

至于李泰自己,归镇之后先安排人员护送梁王返回襄阳,然后便开始处理几桩总管府内部的人事问题。

他此番回朝述职,台府对于荆州总管的人事结构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大规模的改变,但还是对几个具体的人员和职位做出了调整。对此只要不触及李泰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方针,他便也没有提出反对。

台府此番要从荆州总管府调走荆州防城大都督窦炽、东荆州刺史侯植和新升骠骑开府的贺若敦等几人,让他们或是回朝或是返回霸府任事。

本着好聚好散的原则,李泰在几人离镇之前,分别安排与他们进行一次谈话。首先要作交谈的,便是窦炽。

窦炽作为荆州防城大都督,乃是荆州总管府下级别最高的武官之一。每当李泰率部出征时,窦炽便以留守而坐镇穰城,主管政务的总管府长史崔谦与之分领文武,可以说是李泰的左膀右臂。

级别这么高的上佐,在主官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通常是也不作更换的,毕竟培养一份共事的默契也并不容易。诸如大行台宇文泰旧年担任夏州刺史的时候,于谨便担任夏州防城大都督,双方搭伙至今,不只是事业上的好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并且还结成了姻亲。

不过李泰跟窦炽则就有点不同与此,之前霸府任命他为荆州刺史的时候,指派窦炽担任荆州防城大都督,与他搭配共事。

这样的搭配并不是李泰自己的意思,在此之前他跟窦炽也乏甚交情,甚至还有点担心窦炽肯不肯屈于其下。好在共事以来窦炽也都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一些重大的决策上面都以李泰的意见为主,就算他有什么意见发表,也都是一些拾遗补漏的辅助性提议。

李泰对于窦炽也都给以足够的尊重,并不将之当作寻常的下属来呼喝差遣,毕竟窦炽的身份和资历确实不俗,只可惜有点生不逢时以至于时运不济、反而需要屈居李泰这个后起之秀之下。

故而双方在荆州共事这段时间以来,倒也算得上是波澜不惊、互相成就。窦炽因为荆州总管府整体的功勋而得有名爵升迁,而李泰也因为有窦炽这样一个稳重老成之人留守后方才能放心的各处征战。

只不过双方之间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乏甚默契,或者说窦炽做不到李泰心中所希望的那样能够全心全意的站在荆州总管府的立场上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倒不是说窦炽这个人其身不正、三心二意,而是其人身世履历过于复杂,双方之间又没有宇文泰和于谨之间那种面对真正考验的经历,彼此间相处起来总是一种礼貌中透着生疏的气氛,有着一层不易消除的隔阂,李泰便也不敢完全的委以心腹,许多军政机要都不让窦炽涉入,也使得防城大都督这个职位的意义大打折扣。

所以对于此番台府提议调走窦炽,李泰也并没有提出反对,而是默认下来。至于接下来取代其人位置的,则就是柱国侯莫陈崇的弟弟侯莫陈琼。

李泰在总管府中设置宴席招待窦炽,并且让其继任者侯莫陈琼也列席堂中。

窦炽如约到来,李泰亲至堂前迎接,双方互作见礼,然后李泰便又向他介绍了一下旁边的侯莫陈琼。他见窦炽仍是一身袴褶戎袍,且眼神有些肆无忌惮的上下打量侯莫陈琼几眼,明显是心中有些不忿,李泰便也不由得暗叹一声。

人生绝大多数时候,出身、立场和选择都要远比个体的努力更加重要。所谓的人定胜天,往往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但如果不相信、不肯努力又没有别的优势的话,那么未来绝对还不如眼下这个逼样。

窦氏乃是鲜卑豪门大族,窦炽这个出身绝对碾压世间大多数人,包括侯莫陈琼。可问题是如今运势并不在他们这一方,就连宗室之家元氏、长孙氏都日渐没落,窦氏自然也不例外。

窦炽资历虽深,但因并非霸府嫡系,故而来到关西多年基本都是处于闲置状态。

之前窦炽被委任为荆州防城大都督,估计也是因为霸府想要在荆州形成一种多元局面、彼此制衡,但却没想到南梁剧变给东南战局带来莫大的转机,而李泰又敏锐的抓住这一机会并且充分的扩大战果,奠定了其人在荆州说一不二的局面。

如今对霸府来说,继续将窦炽留任荆州也已经起不到牵制李泰的作用,反而还有可能让彼此联系加深,还不如换上其他更有价值的人。

对于李泰而言,窦炽在职虽然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助益,但也并没有重要到不可取代,而且彼此间关系也并没有发展到亲密无间。换上如今的侯莫陈琼,起码李泰指使起来可以更加随性。

几人入堂坐定下来,李泰便先自感叹道:“之前奉命出守荆镇,心内忧恐资历浅薄、难堪大镇,幸在大都督仗义相随、共事府中。仍记得旧年初临此境,入眼所见多有荒芜,某等府中群众同心共力,遂成今日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