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348节(2 / 2)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公益事务的热情,无疑年轻人才是最高的。所以州学便成了第一个推广的地点,当相关的防疫知识在州学中张贴出来之后,顿时便引起了众多学子的围观。
“疫气杀人,甚于刀兵。人唯自爱,疾病不生。勤于洗手,莫饮生水,勿随地便溺……”
类似的标语口号在州学中随处张贴,学子们自感新奇之余,也都开始身体力行的去遵行其言,并且在离开州学后也都热心宣传,甚至在荆州城内外掀起了一场纠察运动,但凡道途有见行人暗处便溺,便手持竹杖入前击臀。虽然是有几分少年玩闹恶作剧的意味,但却有着为群众扫除疫气的大义。
疫病来势汹汹、传播迅猛,通常而言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治疗方法,无非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大多数情况都能自愈。
但是也不乏天花、疟疾等之类致死率高的传染病,而针对天花预防的特效牛痘,李泰当然也不会藏私,在着员尝试钻研出比较稳定安全的种痘剂量和方法后,便开始在境内逐步进行推广,而他自己当然也是种痘了,避免成为一个大麻子。
江陵方面其实对于时疫的防治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李泰也特意派人前往请教,甚至还赠送给湘东王萧绎一百匹陇右良驹,只为借取一部分医书和治疫的方法。
萧老七对此倒是很大方,专门派遣其门下属官王固携带一批医书前来沔北,同行的还有之前李泰所要求的王僧辩之子。
王僧辩的儿子暂且不说,李泰对于这携带救命书而来的使者王固非常热情的予以款待。
这王固年纪三十多岁,仪容气度都颇为可观,除了出身江左名门的琅琊王氏之外,还是梁武帝萧衍的亲外甥,之前李泰兵逼江陵的时候,其人便作为使者前来求和,此番再来倒也成了熟人。
“上天有好生之德,王君持此仁德之术北行布施,功德同样可谓大矣!今日宴此鸿宾楼上,书述此事,自此以后,但我在镇,王君便永为此间贵宾!”
李泰并没有选择在州府招待这一行人,而是选在鸿宾楼上款待对方,除了这楼宇较之总管府厅堂更加气派之外,也是打算开始正式经营这一座沔北黄金台,吸引南朝士人来此投附。
王固上次见到李泰的时候,其人方自淮南大胜慕容绍宗,姿态可谓是盛气凌人、让人心生敬畏,此番再来却受到如此和颜悦色的款待,心中便不免颇感受宠若惊,连连拱手道谢,并赶紧呈上此行所带来的书单。
李泰接过书单略加浏览,脸上顿时喜色更甚,他虽然不太熟悉古代的医术,但诸如葛洪、陶弘景这样的丹医名家还是听说过的。
江陵此番送来的书单中,便赫然包括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等医书,还有李泰比较陌生的《小品方》《荆南本草经》等等。
正当李泰还在阅览书单的时候,那王固又小心翼翼的说道:“行前大王着卑职转告李大将军,此诸医书所载文字益世救人,纸料则只是俗物,唯其古旧甚为大王爱惜,所以请李大将军着令书者转录图文,故纸原本则请再归还。”
这样的要求李泰也并非第一次听到,之前他借阅江陵藏书的时候,萧老七便要求抄录即可,原书还要归还江陵。这家伙的确是爱书成癖,不过一想到江陵十四万卷图书被其付之一炬,也不免让人恨的牙痒痒。
就拿江陵此番送来的十几部医书来说,有许多都是李泰闻所未闻的,这固然是因为他不了解古代医学之故,但估计也有被萧老七烧个精光的缘故。至于其他种类的图书,则就更加的不可胜数了。单就这一点而言,这家伙被扒皮抽筋都不为过。
如果有可能的话,李泰也是很想尝试救一救江陵那些藏书,这就需要一个比较长远的筹谋布置了。
李泰先将这个念头按下不提,转又微笑着答应了王固的请求,当即便着员前往总管府去招几名文吏过来接收图书。
趁着这段时间,他则随口询问一下王固这些医书的渊源和价值。不问不要紧,这一问便又受到了一点小小的独眼龙震撼,原来这当中还有一部医书是湘东王亲自编写的,名字叫做《金匮要略补》。
知道这一点后,李泰尽管心里还有点瞧不起独眼龙,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家伙真是他妈的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无一不精通,甚至连兵书、马经都各自搞了一部,知识储备真是丰富的惊人。
但凡事知而不行、不如不知,这家伙大概只是喜欢知识流淌过脑子的那种快感,至于这些知识给他带来了多少治国的实际才能,那就真的只有鬼知道了。
闲谈一番后,李泰便从身侧掏出一枚半斤多重的黄金令符拿在手里把玩一番,然后便让人递交给旁席的王固,同时口中笑语道:“此鸿宾楼转为款待四方宾客而设,但自建成以来,王君还是首等顶楼的贵宾。
贵客临门,俗物自然不足表意款待,赠此金符只为凭证,王君持此但凡入我荆州总管府所辖之内,州郡城戍皆需周全款待并礼送至此。江陵虽是良木所栖,但江风催人、恐不胜寒,勿忘人间别处另有广阔天地!”
王固听到这话,便有些尴尬局促,忙不迭起身摆手拒绝,但李泰既然送出来又怎么会收回去,于是在一番推脱未果后,王固只能拱手道:“多谢李大将军雅意厚赠,却之不恭,唯有笑纳。”
十几部医书修编抄录还需要多日时间,李泰自然不会从头到尾的作陪,宴乐一番后便留下两名台府属官于此继续招待,旋即自己便起身离开。
当李泰回到州府后,恰好之前派遣出使蜀中的李迁哲也返回荆州,李泰得知此讯后自是大喜,亲自行出府外迎接。
李迁哲颇有几分风尘仆仆的倦态,可当看到站在府外等待的大将军后,忙不迭打起精神翻身下马阔行上前作拜道:“启禀郎主,末将此行幸不辱命,收获颇丰。在将奇货展现之后,不乏蜀中名门急欲求货。为免惊动官府,末将只是浅收些许人事凭证归来呈献郎主、再谋后计。”
说话间,他便回手指向自己的身后,足有二十多架装载满满当当的大货车,当那厚厚的毡布被掀开的时候,顿时便露出了下面所装载的蜀锦,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光十色、华彩耀眼!
第0645章 通商蜀中
李迁哲此去蜀中其实也算不上出使,起码并不是代表荆州总管府前往蜀中与当地的官府联络沟通,而是私底下带着物货前往蜀中联络当地大族进行售卖,用走私比较合适。
蜀中眼下是南梁武陵王萧纪的地盘,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受到下游侯景之乱的波及甚小。武陵王萧纪坐镇蜀中十几年,对蜀中的治理也颇有功绩可称。
只不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今的蜀中也只是凭着地利暂缓战乱的波及,终究难免要被卷入其中。而且这萧老八本身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又怎么会一直甘于寂寞?
所谓得陇望蜀,早在攻定汉中的时候,李泰心里便已经打起了蜀中的主意。但他也明白有这样想法的不只他一人,团伙内部要搞平衡,就算是台府内部已经决议要进攻蜀中,只怕也不会让他负责。
但一个区域的利益和资源是多方面的,并不只在于攻城略地的占有,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影响和掌握一部分蜀中的人力与物力。
李迁哲乃是安康大土豪,其境内物产丰富、而且还有金矿资源,因为掌握着数量可观的硬通货,因此同蜀中的豪族与商客们也都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虽然眼下汉中不为荆州总管府管制,但李迁哲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出入蜀中。
因有投诚之功,再加上协助李泰攻克南郑城,故而在去年一系列战争结束之后,在李泰的力举之下李迁哲归附伊始便被直接授予骠骑、开府的官职,并且得封安康县公,并且担任其乡土安康所改设的金州刺史。
但是由于李泰对其另有委任,李迁哲便在事总管府,由其弟李显居乡代行金州事。
在双方各自用心努力之下,如今的安康李氏之与李泰的关系,便同高平李氏之与宇文泰差不多。
李迁哲自引部曲投入李泰门下,而李泰也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年前归朝述职之前,他便安排李迁哲携带一批珍稀时货前往蜀中进行贸易,当中自然少不了白砂糖这一重货。萧菩萨临了也没能尝上一口的白砂糖,李迁哲直接带去蜀中一千多斤。
此行前往蜀中,商贸牟利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则还是与蜀中当地那些豪族们取得联系,从而探讨彼此进行合作的可能。只看李迁哲此番所带回来大量的蜀锦,可知此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蜀锦在蜀中可不仅仅只是意味着一种高端的织物和紧俏的商品,而是有着更大的意义,可以称得上是代表着整个蜀中最为顶尖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结晶。
蜀锦之闻名天下由来已久,早在蜀汉时期便有所谓“今民贫国虚,决战之资唯仰锦耳”,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
对于蜀地以外的人而言,蜀锦只是一种价格高昂、比较热销的华丽织物而已,能够拥有当然最好,不能拥有也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
但是蜀地早已经围绕着蜀锦形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分工和资源分配,从原料的供给、技术的垄断和销售渠道的掌握等等流程,全都掌握在蜀地豪强大族们手中。
一匹蜀锦就代表着蜀地社会结构与秩序,其复杂的原料、繁琐的工艺基本上就杜绝了平民小户作为独立个体参与生产的可能,甚至可以说掌握了蜀锦就等于掌握了蜀中。
李泰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还是靠着他丈人独孤信某次摆阔才得以见识到蜀锦。而在日常情况下,关中市面上都鲜少见到蜀锦在卖。